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这个梗就是2025年最大的一坨
就前几天旅游的时候,打开抖音就经常刷到这类视频:以前是高学历学生、老师、主持人,现在做着团播、擦边主播的工作,以及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职业转型”故事——从铺天盖地的VLOG到所谓的“04年夜场工作日记”,这些内容在初中升学、高考放榜等关键时间节点持续发酵。可以说非常直接且精准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使其对特殊行业逐渐脱敏。那我就想问了:某些传播公司、平台运营者甚至某些夜场的老板,你们究竟在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点开那些视频,评论区里也是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种是经济下行论:“现在就业市场已经艰难到这种程度了吗?”
一种是事实反驳派:这些创作者往往拥有名校背景,从事着优于90%普通人的工作。他们选择“脱下长衫”并非生存所迫,而是源于对快速致富的渴望。
显然,从标题就能看出,我是后者,在牛客刷帖子一年多了,虽然能感觉到这个平台里绝大多数朋友都或多或少带这些焦虑,但心态基本上都是正向积极的,当普通劳动者为生计奔波,白天送外卖晚上跑滴滴时,这些既得利益者却在渲染焦虑——这种反差令人深思。
大概率会有人说,他们颜值高,身材好,能这样赚钱也是能力和资本,而且只是舞蹈表演,都是个人的职业自由。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破窗效应”会引发连锁反应:初期:认为职业转型无伤大雅;中期:逐渐降低着装标准;后期:在同行高收入刺激下彻底突破底线,再往后还能不能坚持什么底线我就不敢想了。把脱下长袍娱乐化,把向下选择合理化,让新的年轻人都觉得读书工作无用,选择出卖性资源、性魅力来赚钱的时候,最终获利的人是谁呢,肯定不是出卖性魅力的那个人。
这种趋势带来的不仅是职业选择的偏移,更是深层次的价值危机:首先是人格物化,将最私密的性魅力商品化;其次是尊严侵蚀,自我认同的逐步瓦解;再就是能力退化,丧失脚踏实地的工作能力;以及,未来的透支,人生可能性将会持续收窄。
当捷径成为习惯,“自由落体”式的坠落将不可避免。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需要警惕的发展陷阱。
当然,我还是会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不代表我认可在这个时间段,让新一代青年接触太多这种价值观。
#预测一下26届秋招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