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没有家庭托举的我是怎么找工作的
#

没有家庭托举的我是怎么找工作的

#
1686次浏览 41人互动
当脚下的起点是零,每一步前进都是实实在在的攀登。没有家庭托举的年轻人们是怎么为自己铺路的?
此刻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热门 最新
今天 11:14
门头沟学院 Java
小镇做题家的秋招是怎么准备的
秋招现状:后端开发,多家大厂offer,但部分业务没有那么满意,也没有谈薪,也许最后也不会100%满意前期方向选择:由于父母对这个行业不懂,也没有相关认识的人,所以主要是兴趣驱动。这个时间段主要在大一到研一,多方面探索、尝试,了解需要具备什么技能。充实自己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错。行业现状调研:这个过程主要是在研一下到研二上。和爸妈沟通发现他们更愿意我找稳定的体制内,与自己的计划和性格严重不符,遂放弃与他们的沟通,自己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情况,包括上网查阅、和学长学姐交流、在表白墙等交友墙发帖求大佬建议。能力与知识储备:该阶段往小了说可以说是在研一下到研二下一年内。但对我而言,往大了说可以说是贯穿大一到现在。从大一入学时专业是天坑专业,我就开始比别人更卷。offer选择:将各个offer都和家里人分享后,家里人并不能get到各个offer的好坏,给出的建议也十分主观。甚至还觉得华为是可能比这些offer好得多的,内心充满了不被理解的感觉。后来渐渐地遇到问题就不再和家里人沟通了,而是自己上网搜索与咨询。秋招冲互联网大厂的,可能大多是和我类似的情况。准备的时候手足无措,对行业的了解也只能从网上和身边学长求助,无数次感到自己无助又弱小。但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用人单位才不会管这些背后的资源差异。不过话说回来,这一行已经是最不看背景的了。为什么我根本不care类似公务员这种的所谓“社会地位”?因为我认为那在后续职业发展的很多时候要比拼的并不是个人的专业素养,而是又一定的背景和资源;而在大厂相对更加纯粹的技术岗位,我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努力和技术能力得到了认可,这方面的认同让我非常开心。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今天 10:35
东华大学 C++
【秋招纪实】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为自己造一座避风港:我是这样选择Offer的
在分享之前,我想先描述两个场景:​场景一​:大四那年,保研后的日子本该无忧无虑。我却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听着医生最终的确诊报告——父亲肝癌晚期。那一刻,我知道,家里的顶梁柱,要换成我了。​场景二​:去年除夕夜,当别人家围坐一团看春晚时,我在房间里,对着电脑一遍遍刷着LeetCode,反复修改我的简历。我知道,过年后的“金三银四”,是我必须抓住的日常实习机会。是的,这就是我的背景。双非本科,靠着全院第二的成绩保送到一所211读硕。学费靠贷款,生活费靠奖学金和实习。从读研第一天起,我就清楚,我的人生剧本里,没有“轻松”二字。但今天,我想告诉你的不是这些艰辛,而是这些艰辛教会我的东西——一套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为自己做出最优选择的生存法则。​​ 这套法则,让我在秋招中,拿到了腾讯、拼多多、米哈游、百度的意向。​第一部分:我的Offer决策框架——超越薪资的立体计算​对于我们这类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就像在下一盘不能输的棋。只看薪资,无异于赌博。我为自己建立了一个 ​​“四维评估模型”​​ ,它帮我看清了迷雾。​维度一:现金价值——这是“活下去”的硬指标​​算清总账​:月薪*发放月数(务必问清年终奖是“口头说说”还是“白纸黑字写入合同”?)、签字费、股票/期权(价值几何?分几年给?)。把这些加起来,才是你第一年的真实总收入。​算清时薪​: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把年薪总额,除以你预估一年的工作总小时数(包括加班)。你会发现,某些公司看似高昂的总包,在折算成时薪后,吸引力会大打折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我们这些没有退路的人,本钱尤其不能轻易透支。​​​看清隐性福利​:公积金比例(最高12%的公司,相当于每月给你强制存下一笔可观的买房基金)、补充医疗保险、餐补交通补。别小看这些,加起来可能让你的实际收入多出不少。​维度二:成长价值——这是“跳得高”的弹簧​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它决定了三年后我是谁。​业务是核心还是边缘?​​:我会直接问面试官:“我入职后具体参与哪个项目?它是部门的核心业务吗?”去核心业务,意味着你能接触最复杂的问题,你的工作成果能影响千万用户,这份经历是未来跳槽时最硬的通货。岗位的技术天花板在哪里?我希望加入能处理系统性难题的团队,而不是成为一个“CRUD boy”。是去优化服务器的帧同步、应对海量流量,还是重复实现常见的业务功能?这直接决定了你技术护城河的深度。​导师是贵人还是过客?​​:面试时,我极度关注未来的直属上级。我会问:“团队对新人的培养机制是怎样的?”一个愿意分享、给你空间试错的导师,比公司名字的光环更重要。他是你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贵人。​维度三:平台价值——这是“走得远”的护照​​第一份工作的品牌效应​:大厂背景是一个强大的信用背书。但它内部是活力十足还是流程臃肿?这需要向内部的师兄师姐打听。​内部的活水机制​:再好的工作也可能有不适合的时候。公司是否支持内部转岗?这相当于给你买了一份“职业保险”,提供了宝贵的二次选择机会。​维度四:生活价值——这是“跑得久”的保障​​工作强度​:我坦诚地评估自己对加班的接受度。是能接受短期内的高强度冲刺,还是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一份工作如果快速消耗掉你的热情和健康,那再高的薪水也是亏本买卖。​​​城市选择​:考虑这个城市的房价、生活成本和我未来的安家计划。和另一半的未来计划等等。​我的实操方法​:我用一个Excel表格,给这四个维度的细项赋予我个人的权重(比如现阶段,我给“现金”和“成长”的权重最高),然后为每个Offer打分。这个看似笨拙的方法,能极大地减少感性冲动,让选择变得无比清晰。​第二部分:无人托举——如何将劣势炼成你最硬的骨头​这是我想重点说的。没人托举,意味着每一步都得自己趟。但反过来看,这也逼我们练就了最强大的生存技能。​心态革命:从“求职者”到“CEO”​​我们必须彻底摆脱学生心态。你不是在“求”一份工作,你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有限公司”寻找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于是,你会主动去研究行业报告,会像侦探一样搜集目标公司的信息,会勇敢地去链接陌生前辈寻求建议。​这种CEO式的全局视角和决策力,是职场中最顶级的能力。​​​终极武器:你的“韧性”就是最动人的故事​在面试中后期,当面试官问我“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时,我不会只说项目。我会坦诚而简短地提及我的经历,然后话锋一转:“这段经历让我具备了极强的责任心和在压力下保持专注的能力。我相信,这种对结果负责到底的韧性,正是处理复杂业务场景中最需要的品质。”​记住,这不是诉苦,而是亮剑。​​ 你在告诉对方,你是一个能扛事、能成事的可靠伙伴。​谨慎试错,但绝不畏缩​我们没有那么多筹码,所以每一次尝试都要尽可能有价值。我的策略是:​用实习来低成本试错。​​ 从京东到腾讯,我通过实践搞清了自己不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这比任何职业测评都准。​最重要的认知:你,就是自己最坚实的托举​回头看看,你靠自己走过的路,获得的技能,克服的困难——这些才是你脚底下最结实的地基。当我拿到实习工资,给母亲转去一笔钱时,我明白,我已经开始为自己和家人建造避风港了。​写在最后:给和我一样的你​牛友们,我们或许起点不同,但人生的赛道是场马拉松。没有伞的孩子,一开始确实跑得狼狈,但我们也因此练就了最强的耐力和对天气最敏锐的感知。在选择Offer的十字路口,在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基础上,​请务必选择那个能让你持续增值、并且不会过快消耗掉你内心那团火的地方。​​我们的避风港,一砖一瓦,都得靠自己垒。但请相信,当你垒好地基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这座你自己建造的港湾,比任何现成的都更坚固、更温暖。祝愿每一位在雨中奔跑的牛友,最终都能为自己建成一座遮风挡雨的殿堂。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我们的每一步,都算数。---(完)---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没有家庭托举的我是怎么找工作的
家里都是自己做小本生意的,两个姐姐也早早的辍学出去当学徒,没有找工作方面的经历,两个堂哥找工作也是十几年前的时,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是欣欣向荣,找工作的方式放到现在完全没有参考性,可能是因为这样,自己也没提前实习的概念,在工作室帮老师写的玩具项目,还有参加一些比赛,结果到后面发现这些东西对自己找工作基本没什么用,可能国企会看,但是其他企业基本不看这个表面的东西等到意识到的时候才匆匆忙忙找了个实习,做的都是dirty work,学不到什么东西,期间看到牛客上关于秋招提前的消息也是越来越焦虑,干了三个月就离职去准备秋招了,等到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具备的东西太少了,八股文,算法这些都是从零开始,项目经历也只有做的玩具项目和烂大街的外卖,商城项目,于是开始疯狂的补课,刷八股文,刷算法,总结项目经历,期间也投过很多,但是那个时候简历还是太幼稚了,基本是被拒,进面的也由于八股算法没巩固好,一面就被斩于马下,等到9月份情况才有好转,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应对了,拿了一个大小周加班的offer,要求11月份实习然后从9月到10月期间就一两个面试,其余全部都是笔试,国庆假期一过,就更没什么面试了,到了10月中旬才陆陆续续又有面试了,但是距离11月份已经没几天了,本来是打算作为保底,骑驴找马,最后自己能力不足只能骑着驴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玩命加载中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