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的闪闪星光 level
获赞
7003
粉丝
5395
关注
4
看过 TA
2.2W
门头沟学院
2008
全栈开发
IP属地:浙江
软件技术方向的职业发展、就业选择
私信
关注
大概十几年前的时候,工作原因经常从北京出差到杭州,有时项目紧了周末回不去就一个人在杭州转。 西湖景区去的最多,杨公堤、白堤、雷峰塔、灵隐寺、龙井村、九溪、西溪湿地、拱宸桥这些地方我熟悉到闭着眼都能走一遍。最近这十年定居杭州但从来不去景点,一个是人太多、周末景区交通必爆,再一个也是之前转吐了。对一个城市的体验一定不能听媒体流量,反倒是我这种跑过全国所有一、二线核心城市,又在杭州定居过多年的人,经验、体验值得一听。十几年刚接触杭州时印象最深的是三点:物价高、房价、就业机会。一、物价我周末在杭州瞎转时,一般不在景区边吃饭,找个社区附近的餐饮会更实惠,但这也跟当时北京立水桥、惠新西街那些我活动的四、五环地区低不了几个钱。二、房价当初考虑是留在北京还是南下杭州时,认真对比过两地的房价。在两地都选好了定居的目标区域,在北京我集齐几个钱包可以买个刚能容身的小房子,到杭州可以住大house了。就拿二胎这事来说,在杭州敢、在北京不敢,老二长大了就没地方住。最近几年房价持续下行,北京、杭州的房价都跌了不少,北京的五环让很多人可以看到希望了,而杭州从市区开车半小时的地方却可以让一个中厂码农干几年就自己付首付。三、就业机会讨论物价、房价这个事,一定要跟就业机会放到一起,要不然我回农村好了。杭州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上深,远超广州、苏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天津等一堆所谓的二线城市。招软件技术岗的公司除了互联网,还有各行业大企业的数字化业务,待遇没有互联网那么高,但数量很多。有阿里系这样的龙头引水:通过校招、社招把大量人才吸引到杭州。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接水:阿里系人才、资本外溢诞生了大量的创业公司,传统行业的数字化业务等等。政府那几年刚开始搞“最多跑一次”工程,还有一堆私募风投扎堆涌到杭州。决定来杭州之前我们纠结了很久,有一天晚上我跟老婆说:这个地方我赌它能行。不求蹭上风口、挣大钱,但求好找工作、能过日子。综上,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明我十年前为什么选择杭州,就是:相比一线城市,杭州的房价没那么贵;相比二线城市,杭州的就业机会不那么少。前有一座房价、物价、就业机会这三方面比较平衡的城市,后有孩子很快就上大需要找地方定居的压力,于是我就一头扎进了杭州。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再谈这个话题,我的想法又跟那时不一样了,因为我喜欢上了杭州:来之前选择杭州,是因为房价、物价、就业机会比较平衡。来之后喜欢杭州,是因为这里山好、水好、讲秩序。说这里山好、水好,来过的人都会同意,我就重点讲讲秩序。从小到大,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十年,我从出生的北方农村一路走到县城、市里,去西安上学、工作,再到北漂。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听到、遇到过各种让人无奈的坑。所以特别不希望在一个办事麻烦、潜规则遍地、本地外地人受不同待遇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我没关系、没门路呀。为啥平民老百姓的孩子聪明点、有能力的都往大城市里钻?因为小地方的土豪、权贵可以无视社会规则,而大城市里即使权贵也得注意影响、讲秩序。在讲秩序的地方,大家各忙各的,他有他的朱门酒肉,我有我的快乐周末,彼此不打扰、没有冲撞。但凡有冲撞,我往往是那个受伤的人,因为我是平头老百姓呀,烂事碰到过太多了。各地风土人情不同,但我今年四十岁了,自己的看法是:热情不一定是好事,讲秩序一定是好事。在杭州跟政府、街道办、110、餐馆、孩子学校、医院等各种角色打交道时,规则明确、流程清楚、简单省事。平时安心当牛马,加班、赚钱、养家、消费、交税。工作累了,开车20分钟就可以找到青山绿水,搭帐篷、放风筝、蹓娃、发呆。个人感受不成体系,如果有考虑杭州定居的软件技术人,欢迎私信交流,愿为大家答疑解惑。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最近几年,大型央国企在科技投入上越来越高,投入结构也在变化,就出现了一些蛮有意思的现象。以前规模小,做法很简单:采购产品和定开项目,发一个标,不管是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供应商接过去干活、交付掉就好了。有的央企子公司成立个信息化办公室,雇几个懂行、能规划的人,再批一堆预算就把事给办了。现在规模大了,玩法变了:首先是成立数科子公司,然后把预算导入到数科子公司。数科子公司不像以前信息化办公室那么简单粗暴只是"规划 + 采购",开始要求自主可控。要自主可控,就得搞自己的研发团队,这几年有大量的校招生和私企大厂员工被央国企的数科子公司收走。这些人进的多了,数科子公司有了自己的研发力量,就开始跟供应商抢活干。原来是直接买标准产品,再把定开、系统集成类的工作以项目制的方式按“人天”作价卖给外面供应商。现在是由自己的研发团队向供应商采购人头,自己的人干项目。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我们不好简单粗暴地给结论,但供应商肯定活得更艰难了。相比干项目、卖产品,卖人头可以赚钱的空间就小多了,客户压价更容易。客户采购了供应商的产品后如果想换是有成本的,采购了项目之后也需要维护,后面升级迭代没啥问题也不会换供应商。但人头就简单多了,假如需要100个人Java、20个数据,同时向多个供应商发标,谁简历供得快、先通过面试,客户就就用谁的。人招到之后,用着不满意了、项目有调整了随时踢出去,就算外包员工想离职,让供应商限期再供人就行了。供应商的日子不好过,央国企员工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前就搞规划、做汇报、管供应商,基层员工不用干写代码这种脏活、累活、苦活,岗位也稀缺。现在要自己干研发、数科子公司也要背指标,跟私企员工的工作内容没啥区别。再加上央国企也引进一堆大厂的中、基层甚至高层,思路跟私企也慢慢趋同。为什么像华为、阿里这种大厂的员工进到国企之后让团队开始卷起来。看起来是这些员工的问题,其实是公司需要这些员工,只是以前没思路、没钱,搞不到而已。浙江在2016年提出来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现在这种服务模式被复制到全国。群众办事是爽了,背后是无数供应商、政府部门在卷,因为无数的系统、数据、部门墙都要打通,岗位职责也要重构,而岗位职责重构就是权力格局的重构。这就是发展的代价,很卷,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飞速变化,就是这么卷出来的:从改革开放之后走街串巷的浙江小商贩、入世之后勤勤肯肯的外贸人、基建大发展时期的工地民工,再到今天浩浩荡荡的码农队伍。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有个小朋友找我聊天,说最近招聘时碰到1个45岁的老Java开发。朋友是初试,面完之后他觉得不错,思路清晰、基础扎实、项目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挺不错的。但没想到复试官,也就是入职之后的直接主管看到年龄之后,直接把候选人给挂掉了。朋友去问复试官,复试官答复他说:管理成本高。朋友理解复试官的意思,但又不理解他的做法:Java开发而已,该怎么考核怎么考核呗,管理成本有啥高的?我跟朋友说,你这个问题,我有两个答案。简约版复试官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面对这种经验丰富的人找不到自信。另外,如果对方是个职场老油条,把他顶了也有可能。系统版管理者的存在,本质是组织需要,组织赋予管理者权力、让管理者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中的任务目标。因此,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有三项:一把工作任务拆解清楚,分配下去。二是要组织团队成员,完成任务。三是要做好向上管理,让组织不要换人。在做这几项核心工作的同时,理想情况是一呼百应,但实际上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为了减少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投入,管理者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招聘阶段招那些踏实干活、听指挥的人。具体到软件技术团队的一线TL,很多都喜欢招那些年轻好忽悠、话不多、肯卖力的人。但职场中我们经常还会看到一些团队中各色人等都有,还普遍能力很强,那是什么原因?是这个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强吗?不是的,一定是这个管理者获取资源的能力很强,要不然大家凭啥跟你混?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简单讲的话,市场上的软件公司可以分成几类:做产品的、干项目的、卖人头的1、做产品的主流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属于这一类,投入大量软件技术人员研发出来的产品是为了服务自己的用户。这类企业衡量投入产出时,只要业务是积极向上、赚钱的,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惜成本”。只要企业的业务是向好的,就会不计成本地为从市场上掐尖招人。因为业务属性导致每个软件技术人员的价值杠杆高,所以尽量用最好的人,做最好的架构、写最好的代码。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领域的人平均工资高,整体能力也比较高的原因。2、干项目的市场上大多数企业是不具备软件技术能力的,就会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一个个的项目投入到市场上,进行招投标。市场上各类干项目的企业过来招标,PK的维度有很多,行业经验、标杆客户、市场口碑等等。企业之间经过PK把项目拿下来之后,投入软件技术人员做交付,客户验收之后打款,这笔生意就算完成了。这样的交付模式,对企业来说只要项目拿下来,营收就已经固定地写在了合同中,要想多赚钱就得压低成本。成本有哪些呢?机器资源、差旅、软件技术人员工资等等,这其中软件技术人员工资占了绝对的大头,也是最有弹性的。怎么降成本呢?用尽量便宜的员工。能用实习生的就不要用应届生,能用初级工的就不用高级工,每一个项目都采用一个资深架构带一堆菜鸟的模式,把成本彻底打下来。这样干,软件的架构合理性、性能、稳定性、代码质量等等能保证么?为什么要保证?只要验收正常,客户签字打款了就行。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领域的人平均工资不高,整体能力也一般的原因。3、卖人头的一些软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把一些边缘、琐碎、简单的工作用人头外包来干。找市场上的法本、中软、博彦这类企业签个合同,买一些人头服务,按人月来付费。这些卖人头的企业负责在市场上找到有意向的人,初步筛选简历之后供给客户,只要客户面试通过就好。员工跟这些卖人头的企业签合同,然后被外派到客户那边干活,活啥时候干完啥时候撤。客户是不会把这些人当“自己人”来对待的,因为他们的工作不重要,随时会被撤离,也随时能再新找一堆简历过来。这3类企业排个序的话,做产品的 > 干项目的 > 卖人头的。当然,这个结论太简单,也太肤浅,这个行业复杂的很,没法通过我这千把字来讲清楚。大有什么问题欢迎私信交流。
投递中软国际等公司10个岗位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