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decorate
找不到工作不焦虑 level
获赞
169
粉丝
8
关注
37
看过 TA
821
中国传媒大学
2025
数据分析师
IP属地:北京
独立强大,自信乐观
私信
关注
讨论26届秋招是回暖还是回冷,答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整体市场仍处“冷周期”,但局部赛道正迎来“暖风口”,冷暖交织成今年最真实的求职图景。先看“冷”:千万人挤独木桥的残酷现实秋招的寒意,藏在创纪录的竞争数据里。2026届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593万人,较上一届激增30%,而企业招聘策略却普遍收缩,不少岗位空缺后不再补招,校招名额大幅缩减。热门行业的竞争更是惨烈到极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岗位竞争比飙升至1:2000,即便是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平均也要31人争抢一个岗位。“学历通胀”让寒意更甚。黑龙江一场招聘会涌入11万人,现场被硕博生挤满,连二本院校的招聘会都塞满了高学历简历,曾经的“双一流”光环在同质化竞争中逐渐失效。招聘会堪比“春运”的画面更直观:排队入场的队伍绕场数圈,热门企业展位前水泄不通,递简历要奋力挤前排,咨询只能踮脚喊话,有人调侃这是“大型简历投递马拉松”。再看“暖”:AI赛道的抢人热潮在整体收缩的市场中,AI领域的暖意格外突出。随着大模型技术落地加速,“人工智能+”渗透千行百业,企业对AI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大部分的高科技企业已将AI人才纳入核心招聘目标。字节跳动、京东等大厂早早开启秋招,AI相关岗位数量同比增幅显著。冷暖之间:求职者的破局之道面对分裂的秋招市场,盲目焦虑不如精准发力:1. 选对赛道:紧盯AI、自动驾驶、工业数字化等政策扶持的新兴领域,这些赛道的增长红利仍在释放;2. 升级装备:大部分的应届生已用AI工具提升竞争力,从简历优化到面试模拟,AI成为求职“标配”,同时要摒弃“撒网投递”,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才能突围;3. 调整预期:非一线城市和稳定性强的企业正成为新选择,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返乡就业比例也在政策带动下上升,比起薪资数字,企业稳定性和成长空间更值得关注。2026届秋招没有绝对的回暖或回冷,只是告别了“闭眼选都能赢”的时代。选对风口、提前准备、理性适配,才能在冷暖交织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今年秋招是回暖还是遇冷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1. 先筛实习“含金量”,别为打杂浪费时间优先选和专业强相关、能接触核心任务的实习(比如传媒生写推文剪视频、会计生做凭证核算),这类经历能补实操短板,简历也有亮点,值得权衡;如果只是端茶倒水、打印文件、整理资料的“边缘岗”,哪怕时间再灵活,也别逃课——对能力提升没帮助,还可能影响学业,性价比太低。2. 再看课程“不可替代性”,分清轻重不逃的课:专业课(尤其是后续考研、求职要用到的核心知识)、考勤严格(缺课直接影响平时分)、即将结课考试(缺课大概率跟不上)的课,这些课一旦落下,补起来耗时还容易挂科,别冒险;可协调的课:通识课(内容重复、考核宽松)、老师允许补假(提前沟通能补笔记/作业)的课,这类课对学业整体影响小,可在确认实习价值后,和老师、同学提前对接,减少风险。3. 提前做“兜底准备”,避免两头翻车先和实习单位沟通:明确说明课程时间,问能否调整出勤(比如每周少去1天、错峰上下班),优先避开重要课程,别硬扛;再找1-2个靠谱同学搭子,帮忙记录课堂重点、代交作业,课后及时借笔记补学,确保不落下关键知识点,避免“实习没学好,课也没跟上”。4. 最后算“综合账”,别只看眼前如果实习能帮你攒行业人脉、练核心技能(比如拿到转正机会、学到求职刚需软件),且逃课仅影响1-2门非关键课,做好兜底后可尝试;但如果实习价值一般,却要逃多门专业课,或大概率导致挂科,直接放弃——实习是加分项,学业才是大学生的“基本盘”,别因小失大。
为了实习逃课值吗?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