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不喜欢,那就放下对研发岗位的滤镜

这两天跟网友聊天,是一个研一的学弟,他坦言自己读研只是为了提升学历,对代码编程没有任何天赋和兴趣,但是学长学姐们都去了研发岗位,他现在很纠结自己后面是不是也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奔着研发岗去努力。

然后我就意识到,读研期间,我们对研发岗是有很浓的滤镜的,本身就是工科专业,与计算机相关,所以实验室里前些年几乎所有人都是奔着软件开发或者机器人算法,反正只要不是继续读博,高低是个工程师。我问“那考公考编的多吗”,得到的回答基本上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研发高”。

其实也好理解,往前倒推几年,研发岗位门槛低,赚钱多,都不用双九学历,只要是个单九硕,实验室那些师兄师姐随随便便进去就是总包四五十万,所以很多人都会有把书读到头,然后精通一门技术,最后进入大公司或者大厂研发岗位作为一条非常理想的出路。这个想法虽然没错,但是放在当下似乎也不算是唯一解了。

站在公司的角度上,首先思考一下,研发这个岗位是干嘛的?简单来说,我想要一个东西,得这些人来造出来。那再想想,想让这些人造出来,得准备好钱吧,钱是哪来的呢?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市场分析、一顿研究后通过宣传拉投资得来的。

而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上,我投了这笔钱,是为了让这个公司做出来一个产品,然后这个产品有收益后,我也能赚到钱,所以OK,这个项目我投了。

至此,研发之路才得以开始。上面的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想要研发这个东西,需要有金主、股东和老板们愿意投资、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才能开始研发。

回到研发本身,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东西,很少有从0到1的创造了,绝大多数都是从1到更多的“造轮子”,无论是汽车工业,还是消费电子,都没有多么高精尖的技术,所以也不需要你是多么高精尖的人才,由此可得,并不需要你掌握多么高级的知识,拥有多么独一无二的技术,这也就是目前这些岗位放在五年前、八年前,招聘的大头还是本科生的原因。

所以我们经常调侃的一句话:“本科毕业时能进的公司,读完研进不去了”,其实就是这个,很多时候本科生直接就业三年后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是高于硕士应届生的。

话说回到研发岗本身,这个岗位很好,能干久了的话也绝对会出更多成绩,但它绝对不算是一个公司里最好的岗位,更像是读书久了的线性思维学生眼里唯技术论的唯一选择。说得难听一点,我们读完大学又读研,然后甚至读博后,有了厚厚一层学历外壳,来做研发工作,结果对边一个产品经理、技术经理都可以来提需求,最苦恼的时候甚至觉得这跟包工头带了一堆农民工有什么区别?然后转头打开求职软件,发现三四十岁的光头技术专家,薪资也是非常性价比。

这时候回想当年在某个软件的评论区看到的一句话:

“最佳路线是先做研发,有机会就跳去产品经理,而且研发内容最好是产业化的,能落地的,而不是预研和实验性质的”

以及去年秋招时我针对“职业规划”的回答:

“我自己的规划是前三年在技术上沉淀,然后跟几个完整的项目流程,然后了解到一些技术的细节,后面希望能够加入到团队管理过程中,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技术问题和技术发展。”

似乎有那么些道理。

SAGIMA牛马咖啡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作为牛马,为了那点“窝囊费”,难免有些抱怨和感悟,汇总一下叭~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1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