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别在无效竞争里浪费时间
最近常听到有同学纠结:
"要不要花三个月备赛拿个 ' 互联网 +' 铜奖?"
"加入这个科研小组,对保研有帮助吗?"
先泼一盆冷水:如果你既不打算走学术保研路径,也不想用竞赛经历 "包装" 简历,那么大部分校园竞赛、科研项目(除非与目标行业强相关),本质上都是 "象牙塔里的自我感动"。
一、为什么说 "竞赛 / 项目无用论"?(特指就业导向)
- 企业招聘不看 "学生思维" 的努力
- HR 筛选简历时,更关注:
✅ 有没有行业相关实习经历(如快消行业看市场部实习、互联网看大厂实习经验)
❌ 不关心 "校级建模大赛一等奖"" 社团活动策划案 "(除非应聘管培生或体制内)
2.校园成就≠社会生存能力
- 在实验室算数据、在小组作业做 PPT,和真实商业场景完全是两码事:
▶ 实习时,你要学会在客户需求、老板 KPI、团队资源间找平衡
▶ 创业 / 赚钱时,你要解决 "流量从哪来"" 如何低成本变现 "、"怎么应对客诉" 等现实问题
二、真正该花时间的两件事:实习 + 赚钱
1. 实习:用最小成本试错的 "社会入场券"
- 为什么重要?
✔ 提前解锁行业真实生态(如:以为投行是 "精英西装革履",实习后发现是 "凌晨三点改 PPT 的乙方"
✔ 积累可迁移技能(如:咨询岗学到的 Excel 数据透视表、互联网运营的用户画像分析)
✔ 甚至直接拿留用机会(大厂暑期实习转正率普遍超 50%)
- 实操建议:
▶ 大二开始投实习(别等大四!),优先选能接触核心业务的岗位(如:小公司的项目执行岗 > 大公司的行政助理岗)
▶ 实习时主动观察 "业务闭环":比如在电商公司,从选品 - 采购 - 直播 - 售后全流程跟一遍,比单纯 "打杂" 更有价值。
2. 赚钱:比实习更硬核的 "生存能力课"
- 大学生赚钱的底层逻辑:
不是让你赚 "死工资"(如发传单、餐厅兼职),而是尝试搭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 轻资产创业:美甲 / 打印 / 二手书(成本低、客源精准)、PPT 定制(单价 50-500 元)、自媒体剪辑
▶ 流量生意:运营抖音 / 小红书账号(比如 "大学考证攻略" 垂直号,接广告或带货)
三、为什么说 "学历≠赚钱能力"?
- 本质原因:
学校考核的是 "标准化能力"(考试分数、竞赛排名),而社会考核的是 "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能为他人 / 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举个例子:
✅ 能帮企业搞定一个百万订单的专科生,比只会写论文的研究生更受老板青睐
❌ 但如果你想进体制内 / 央国企,当另说(这类单位更看学历、党员身份、学生干部经历)
四、给 "就业导向型" 学生的行动清单
1、立刻停止:
为了 "综测加分" 参加不相关的竞赛加入 "水项目" 的科研小组(除非导师能给你真项目带)
无意义的社团内卷(如:为了竞选部长天天搞人际关系)
2、马上开始:
- 用 1 周时间梳理:"我有什么技能 / 资源?能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比如:会剪视频→帮小商家做抖音号;英语好→接留学生作业翻译)
- 投实习简历(哪怕是 unpaid 实习,只要能学东西)
最后想说:
大学不是 "镀金厂",而是 "试错成本最低的训练场"。
与其在 "是否要参加大创" 的纠结中内耗,不如把时间花在能让你真正接触社会规则的事上
---------------------------------------------------------------------
实习,让你看清职场真相;赚钱,让你看懂商业逻辑。
这两者,才是毕业后 "能换饭吃" 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