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生怎么谈薪?谈薪水时的一些实用技巧

面试结束,到了谈薪阶段,大概是校招生最纠结的坎。是 HR 的一口价,还是再谈一谈薪水?提价了,到手的 Offer 飞了咋办?很纠结。

不敢谈薪水的几个心结

1、怕要高了 offer 没了

比如,我们秋招拿到某厂开发岗位 offer,HR 说薪资 20K x 13 薪。你打听到同岗位有的同学拿了 22K x 13,这时你心理很犹豫,到底要不要提,“ 万一 HR 觉得我贪心,把 offer 收回去了咋办?”

这种怕失去的心理,在行为经济学里叫“损失厌恶”:失去已有的痛苦,是得到更多快乐的 2.5 倍。HR 很懂这个,常说:“这个 offer 限时 3 天, 3 天没签就自动作废。”营造一种紧迫感。当然,也可能选择其他候选人。

其实,很多厂的薪资审批系统里,每个岗位都有“弹性区间”,比如基本档 15K - 20K,优秀档 17K - 23K,只要在区间内,HR 有 100% 权限调整,不用上报。

2、不知道自己值多少钱

很多校招生在面试时,不知道自己的市场价值多少钱。当然很多社招生也不晓得。

校招生的“高学历”“有价值的实习项目”“技能证书”“含金量的竞赛项目”该怎么换算成薪资,其实是不知道,没有一个价值锚点,HR 恰恰会利用这点压价,“你的经历不够突出”“你的项目太简单”,这种试探,如果你能拿出“硬证据”反驳,比如“我设计的裂变活动带来 2 W新用户,为公司节省了 6W 推广费”,那提薪资就容易,很多人做不到这点,认清楚自己的实力很重要。

还有就是多去面试,多了解该岗位市场行情。

3、怕谈钱伤感情

有的同学接 offer 时发现薪资比预期低 2K,但 HR 说:“我们团队氛围特别好,领导很愿意带新人。”他觉得“反正刚毕业学东西最重要”,就签了。

这种“怕谈钱伤感情”的想法,其实是职场认知误区。企业和你本质是“雇佣关系”,不是“交朋友”。HR 真正反感的,是“没证据漫天要价”(比如白菜档硬要 SP 薪资),而不是“有理有据争取合理回报”。

HR会想:“入职就不敢谈薪的人,我们反而会担心——连自己利益都不敢争取,怎么指望你为公司争取利益?”

破局几个小技巧

一些常见谈薪场景的应对小技巧,试着给出一些应对之法。

技巧一:HR 问你期望薪资是多少

场景:HR 问“你的期望薪资是多少?”

错误回答:“我期望 25K……如果太低也可以商量。”(你直接暴露了底线,会被压价)

正确回答:“想先了解一下贵司的薪资结构,比如底薪、绩效占比、年终奖怎么算?”(先拆薪资结构,避免“总包虚高”)。

如果 HR 追问,就说:“根据我了解,贵司这个岗位的校招薪资范围大概是 xx K- xx K( 20K - 25K)?我更倾向于和能力匹配的薪资,具体可以再商量。”(给区间,留余地)

原理谁先出价谁被动。HR 先报数,你就知道“底线在哪里”;你先报数,高了可能被拉黑 offer 就飞了,低了直接自己吃亏。

技巧二:用第三方 offer 施压

场景:HR 给出的薪水是 23K,你目标是 25K。

错误回答:“我同学拿了25K,你也得给我 25K!”(没说服力,因为 HR 会说“每个人能力情况不同”)

正确回答:“感谢贵公司认可,我目前收到美团的 offer,薪资是 25k x 14薪(含3个月绩效)。我其实更看好贵司的业务方向,如果薪资能调整到 25K,我可以立刻拒掉其他 offer。”

没谈之前不要直接暴漏其它公司 offer 薪水。

关键要点

  • 同级别公司:用美团谈字节、用华为谈中兴(小公司 offer 没用,HR 会说“他们庙小才高薪挖人”);
  • 具体到细节:说清“25K x 14薪(含3个月绩效)”,显得真实(瞎编容易被拆穿);
  • 留退路:别说“不加薪就不去”,而是“更倾向贵司”(给 HR 台阶)。

技巧三:量化成果展现价值

核心逻辑谈薪不是“要价”,是“证明你值这个价”

怎么量化?用“STAR法则”拆解实习/项目经历:

  • S(情境):“实习公司的 XX 业务线,当时用户增长停滞,团队面临 KPI 压力。”
  • T(任务):“我负责设计裂变活动,目标是 2 周内新增 2 万用户。”
  • A(行动):“我用 Python 爬取竞品数据,发现‘老带新返现’转化率最高,于是设计了‘邀请 5 人注册得 10 元’的活动。”
  • R(结果):“最终带来 2 万新用户,超额完成目标 67%,为公司节省了 6 万 推广预算(按行业获客成本 5元/人算)。”

当你说出“为公司节省 6 万预算”,这个结果会给 HR 带来思考,说明你有价值。

技巧四:调研市场薪资,建立谈判基准

通过 **********、牛客网、校友群等渠道,获取目标公司近 2 年同岗位薪资数据,同时参考竞争对手水平。还有一些公司薪资薪酬、行业薪酬报告。

若行业整体薪资下滑(如 2024 年部分互联网岗位降薪 10%),可适当降低预期,但头部企业核心岗位(如算法工程师)仍保持竞争力。

避免一些坑

第一:“总包薪资”的坑

比如有的公司宣传“年薪30万”,实际是“18K x 14薪(含 4 个月绩效)+ 2 万年终奖(看公司业绩)”。算下来:

  • 无责底薪:18K
  • 绩效:18K x 4 = 72K(需每月绩效达标,新人很难拿满)
  • 年终奖:2万(公司不赚钱就没有)实际年收入可能只有 25万 左右

破解之道:问清“无责底薪占比”——低于 70% 就要警惕(比如 25K 薪资里,绩效占 30% = 7.5K,一旦不达标,月薪瞬间变17.5k)。

第二:试用期“薪资打折+延长”

某公司合同写“试用期6个月,薪资80%”。25K 薪资,试用期每月拿 20K,6 个月少赚 3万。更坑的是“试用期不合格可延长”——有人做了 9 个月试用,还被辞退,应届生身份都没了。

破解之道:要求“试用期3个月,薪资不打折”(《劳动合同法》规定:3年合同试用期最多6个月,但没规定必须6个月,争取3个月完全合法)。

第三:拆解薪酬结构,避免"税前陷阱"

HR 常提及的"打包薪资"可能包含底薪、绩效、补贴等,需明确无责底薪占比(避免"有责底薪"风险)、绩效达标难度、年终奖发放规则(如 "13薪" 是否无条件)。 以互联网公司为例,某 offer 标注 "25K x 14薪",

需确认:是否包含 3 个月绩效奖金?绩效是否与部门 KPI 强挂钩?五险一金缴纳基数是按全额工资还是最低标准?税前税后?这些直接影响实际收入。

最后

企业招你,是希望你创造价值,不是“施舍工作”。你的实习成果、技能证书、对行业的理解,都是“议价资本”。哪怕最后只多争取到 0.5K,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这种“自我认同”,会影响你整个职业生涯的底气。

毕竟,为自己争取合理的回报,从来都不可耻。

最后祝大家能谈到满意的薪水。

大家帮忙点点赞,说说你的看法,评论互动下,ths。

#校招谈薪技巧#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1
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