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AI产品经理面经
一个面向C端消费者的AI产品和一个面向B端企业员工的AI产品(例如钉钉的AI助手),在产品设计的核心原则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典型的办公场景(例如,组织一次跨部门会议、完成一份周报、或者新员工入职引导),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存在的、可以用来解决的效率瓶颈或体验痛点。
我们要为钉钉设计一个“AI会议助手”。这个AI Agent可以自动加入会议。你认为,为了最大化提升会议效率,它需要具备哪3-5个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追问: 对于这样一个会“旁听”会议的AI功能,员工可能会有哪些隐私或安全上的顾虑?作为产品经理,你会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来打消这些顾虑,建立用户信任?
钉钉AI助手可以帮你写工作周报。用户只需输入一个模糊的指令,如“帮我写上周周报”。为了让AI生成更精准的内容,它需要更多上下文。你会如何设计产品交互,来智能、高效地引导用户提供更有效的Prompt信息?
如何衡量一个“AI效率产品”是否成功?如果让你为我们刚才讨论的“AI会议助手”设计一套效果评估体系,你会包含哪些核心的量化和质化指标?
追问: 除了提升效率(比如节省会议纪要时间),你认为这个功能还能带来哪些难以直接量化,但同样重要的组织价值(比如,提升信息透明度、促进跨团队对齐等)?
Slack AI是钉钉的强力对手。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运用AI来提升企业协同和生产力效率的?
追问: 你认为它们的AI产品思路,有哪些是钉钉可以直接借鉴的,又有哪些是需要根据国内企业的工作习惯进行“本土化改造”的?
你觉得钉钉的AI Agent,应该如何与效率工具生态进行联动(比如 rpa、低代码工具等等),来为企业提供更强大的自动化工作流解决方案?请构思一个具体的联动场景。
在设计一个需要处理企业内部敏感数据(如聊天记录、文档)的AI功能时,作为产品经理,你认为在AI伦理和数据安全方面,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追问: 你会如何设计产品的“合规机制”,确保企业的信息隐私得到最高级别的保障?
假设你想分析“哪些类型的会议最浪费时间”,你会建议数据团队去分析哪些数据维度?你会如何定义一个会议的“效率”?请描述你的分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