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26届用已经工作的心态,去找工作
对于秋招的同学而言,我认为关键是要尽快跨越面试方法论与实际工作方法之间的鸿沟。面试时的方法论,和实际工作的打法,差距其实很大。面试更偏理论、框架、表达;而工作,则是从0到1落地,从1到100迭代,需要的是快速上手、解决问题、协同推进。
打破“螺丝钉”思维:主动外扩的价值
虽然常有人说大厂是“螺丝钉”,但关键在于你是否主动向外拓展,仅仅守好本职是不够的。
一个核心建议:多与不同角色的人交流——研发(前后端)、测试、运维(OP)、甚至销售。主动与他们沟通,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洞见。
- 他们在想什么?
- 他们怎么理解用户?怎么理解需求?
- 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你不一定要管他们,但你可以先理解他们。这一步,其实就是从“执行者”走向“产品经理”的关键转变。
跨越外扩障碍:我的实战沟通案例解析
案例1:与研发(RD)沟通—— 用“工程师思维”破冰,共建解决方案
- 场景:我当时负责一个核心数据迁移项目,业务方要求在极短时间内上线一个兼容新旧数据的查询功能。需求文档描述了理想状态下的用户界面和查询结果。
- 面试思维:拿着PRD直接找RD leader:“这个需求很重要,业务方催得紧,下周三能上线吗?” 或者,在评审会上只讲业务价值,对技术实现细节一问三不知。
- 研发视角(他们头疼啥):技术可行性存疑:旧数据存储结构复杂,新老字段映射关系混乱,短时间内理清并开发风险极高。时间压力巨大:现有排期已满,临时插入高优需求意味着加班或砍其他需求。PM“不懂装懂”或“瞎指挥”:最怕PM在不了解技术约束的情况下拍脑袋承诺或质疑技术方案。
- 实战沟通技巧:
- 预习功课,带着“工程师思维”提问: 在正式沟通前,我一般会主动找到一位比较资深、好沟通的RD同学(不是leader),提前请教:
- “大佬,有个紧急需求想跟你先请教下技术可行性。我们想实现[简述核心目标],涉及到新旧数据源[XX和XX]。我初步想到可能需要做数据映射/转换,但不确定旧数据的[具体字段Y]结构是否清晰?这种改造对现有查询接口影响大吗?大概需要多少工作量打底?” (关键:用技术语言描述问题,聚焦具体技术点,展示你做了基础思考)
2.坦诚风险,共建Plan B: 在正式需求评审时,我没有直接抛方案,而是:
- 清晰说明业务背景和核心目标(“保证用户在这个关键场景下能查到基本数据,即使暂时不是最全最新的”)。主动抛出技术风险点: “我和RD同学提前沟通过,旧数据[XX问题]可能是最大难点,完全理清并映射所有字段,按原计划上线风险很高。”提出分阶段方案,聚焦“完成大于完美”: “我们能不能先确保[核心字段A, B, C]的准确查询和展示?把最复杂、风险最高的[字段D, E]映射放到V1.1?这样V1能在下周三上线,满足业务核心诉求,V1.1我们争取两周后?” (关键:理解技术难点,主动降级预期,提出可落地的替代路径,和RD一起找解法)
3.明确约束,管理预期: “这个方案需要后端[具体做什么]、前端[具体做什么]。测试那边我也同步了,重点保障核心字段。业务方那边我去沟通,说明阶段性目标。” (关键:清晰各方职责,减少RD的协调负担)
- 效果:RD leader明显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个PM“懂行”、“靠谱”,愿意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支持。RD同学觉得被尊重(提前沟通),提出的技术风险被重视,方案也更可行。项目最终按期(V1)上线,业务核心目标达成。 虽然不完美,但快速解决了燃眉之急,赢得了迭代优化的空间和时间。
案例2:与用户体验设计师(UE)沟通—— 超越主观审美,聚焦用户与目标
- 场景: 党首需要优化一个关键注册/登录流程,目标是提升转化率。UE同学交付了一个设计稿,视觉上非常精致,交互流程也很顺畅,但实现成本较高(涉及到多个动效和自定义组件)。
- 面试思维: “这个设计感觉不够大气/年轻化/科技感… 能不能把按钮颜色改成蓝色?动效再加一个弹跳?” 或者,只丢一个转化率目标,不给任何数据或用户反馈支撑。
- UE视角(他们头疼啥):需求/目标不清晰: PM说不清到底要解决用户什么痛点,提升什么具体指标。主观意见干扰: PM或老板凭个人喜好随意改动设计,缺乏依据。设计与实现的鸿沟: 精心设计的方案因技术或时间限制被砍得面目全非,失去设计价值。缺乏用户反馈闭环: 设计上线后效果如何?用户反馈怎样?不知道。
- 实战沟通技巧:
- 明确目标,数据驱动: 沟通设计需求时,我首先明确目标并带上数据:
- “这次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新用户注册转化率(当前漏斗在[XX步骤]流失率高达30%)。用户调研和埋点数据显示,主要卡点在[具体原因,如:手机号输入格式限制太死、验证码等待时间长且无反馈]。” (关键:用数据和用户反馈说话,让设计有的放矢)
2.评审聚焦“为什么”,而非“是什么”: 在评审UE方案时:
- “这个[新交互方式]的设计思路太棒了!它具体是如何解决我们提到的[用户等待焦虑]问题的?” (表达欣赏,引导UE阐述设计逻辑)“这个[动效/自定义组件]对提升用户理解和完成率的关键作用是什么?如果我们暂时无法实现,是否有同等效果但更轻量的替代方案(比如一个清晰的进度条提示)?” (理解设计价值,探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共同寻找最优解)避免直接说“不好看”,而是问:“这个[视觉风格/颜色]的选择,是出于传递[XX品牌调性]还是引导用户关注[XX关键操作]的考虑?” (试图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原因)
3.为设计争取空间,建立闭环:
- 争取灰度/AB测试: “这个方案效果预期很好,但改动较大。我建议我们争取做个小流量AB实验(比如10%用户),用真实数据验证效果,这样对大家都更有说服力,也能降低全量风险。我去协调实验资源。” (关键:用数据验证设计价值,保护好的设计不被轻易否定)承诺反馈闭环: “上线后,我会持续监控转化率数据和用户反馈(问卷/舆情),第一时间同步给你结果,我们一起看效果!” (让UE看到设计的价值落地,建立信任)
沟通心法:真诚是必杀技
回顾这些案例,贯穿其中的核心心法是:
- 建立“对方思维”的语言: 和RD聊技术可行性与约束,用具体的技术点提问;和UE聊用户痛点与目标达成,用数据和设计逻辑对话。说对方关心的话,理解对方的“脑回路”。
- 真诚求知,激发“好为人师”: 别怕露怯! “这个技术点我不太懂,能请教下为什么选方案A而不是B吗?” “这个设计决策背后的用户洞察是什么?我觉得很有意思!” 虚心记录,真诚感谢。 绝大多数同事都乐于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尤其是当你展现出真诚的学习态度时。利用好这种“好为人师”的心理。
- 超越工作,建立连接: 沟通的终极目标不是“搞定这个人”,而是“理解这个人”,甚至是“交个朋友”。午餐时聊聊兴趣,下班后偶尔组个局。当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兴趣而非纯粹的功利目的(就为了推这个需求),沟通的阻力和协作的摩擦力会大大降低。理解带来信任,信任带来顺畅的合作。
#给26届的秋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