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技术产品一面

大模型组的,对千帆类似平台比较了解

千帆:

数据增强SFT讲解,怎么增强?

这里增强方向忘了,同类泛化、同义泛化、增加约束、前提条件变换

RAG的解析策略、切分策略、个人怎么看待RAG里面最重要的?真的有用吗

回答倒也未必,解析切片不好无外乎召回时候多召几个切片,最后筛选时候保留相关度最高的几个,没有切好不代表用不了

目前对多模态了解还是不足

AI智能客服

做了什么

伪造医院证明识别:怎么写prompt,好像人工也不能很好的审核

1.医院等级

2.病因

3.有效日期

4.p图痕迹识别模型

有没有统计全年度因为伪造证明多少单,损失多少钱??

这个好好想一下,没答好

可能需要参考飞常准一天的订单量,结合退票率,再进一步缩小伪造率

全部评论
关注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09 20:58 安徽
还有个补充,每个增强方向都对应只模型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09 20:21 北京
自己记录,大家应该看不懂哈哈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09 20:07 北京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头像
08-11 12:02
已编辑
门头沟学院 产品经理
刚踏入产品实习岗位,我经历过这些让人心力交瘁的时刻:被研发挑战:辛苦推进项目验收,被开发同事当面指出对自己产品历史逻辑理解不足,感觉努力被否定。结果不如意却找不到原因:项目上线效果不佳,责任落在你身上,却难以复盘问题出在哪里。委屈无处诉说:被项目成员“欺负”,不敢或不懂为自己发声,只能默默消化情绪。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被迫进入了一种“在踩坑或者撞墙中成长”的模式:1️⃣缺乏指导,摸着石头过河:入职后往往直接上手跟项目、写需求。即使有导师(Mentor),也可能没时间细致指导。很多基础技能(如写好文档、有效沟通、需求排序)全靠自己摸索,在一次次批评和挫折中缓慢积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成长机会。2️⃣ 不成体系,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总是在“救火”,解决眼前问题,难以系统性地理解工作全貌。这种被动状态容易让人陷入负面循环:“我是不是不适合做产品?”“做了这么多,为什么总被质疑?”“老板是不是对我很失望?”3️⃣ “挨打”不等于成长:经历挫折本身不会自动变成经验。缺少有效反思、针对性指导和知识框架支撑,同样的错误可能反复出现(比如需求文档总被挑刺)。这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之一,也容易让人丧失信心甚至萌生退意。现在我也在努力与工作和解,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既然交给校招生,说明也没有很重要。。。
实习的内耗时刻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