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decorate
获赞
1506
粉丝
1037
关注
21
看过 TA
4504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前端工程师
IP属地:浙江
前端学习网站:fe-journey.cn
私信
关注
【产品的交付模式正在重塑】一直以来,软件研发公司遵循"业务领域专家+专业产技团队"的交付模式:专家提炼行业知识,产品经理负责转化和评估需求,程序员负责代码实现。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模式正在被AI系统性重构:混合专家模型(MoE)动态组合领域知识,MCP协议连接不同数据源和工具和模型,推理模型最后实现需求到代码的端到端转化。【AI 是如何提效的?】大模型经过两年的发展,AI 在研发中扮演的角色经历了如下的演进过程:1. 初级阶段:两年前,我们借助GPT-3.5这种大模型解决研发遇到问题;2. 中级阶段:近一年,我们通过Claude3.7 等超长上下文推理模型和Cursor这种研发工具,解决大部分代码和需求的实现;3. 未来:不远的未来,AI将作为共同创造的伙伴,对行业或者业务领域带来价值重构。【双刃剑】AI 虽然可以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其实对使用者的能力要求也在快速演进:1. 两年前,一线公司校招的要求是会用 AI 工具,解决日常的单点问题;2. 近一年来,公司更希望能够员工通过AI 实现工作流程的深度提效;3. 效率提升的最后,必然会回归业务和商业模式的本质:重塑当前的业务模型甚至影响行业形态。一些原有流程会被颠覆或重建,一些新的需求和机会会被发掘。对企业主而言,效率的提升将会伴随着成本下降而转为利润。不幸的是,对打工人而言,能力要求的曲线将会变得异常陡峭:毕竟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永远只会由极小部分人发起并完成。因此,社会的财富分配的差异可能也将越来越严重。当前已然可见一斑:少数的科技公司和精英团队即可撬动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投资杠杆。【谁会被替代?】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谁会被替代?讨论什么岗位会被替代可能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未来各个行业的交付模式会被人工智能深刻影响。19世纪纺织工人砸碎蒸汽机时,他们真正恐惧的不是机器,而是自己毕生修炼的肌肉记忆正在变得一文不值。历史总在证明:被替代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岗位,只是固守旧认知范式的人。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在回答校招这两年越来越难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从最近的一些新闻看起:最近各种产品降价的消息层出不穷,大到房子、中到汽车、小到电商价格战,云服务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以中等规模消费品汽车来看,2024年春节后,以比亚迪为首的车企宣布,相关的两款旗舰车型均有2w及以上幅度的降价。随后的2月和3月起,比亚迪、吉利、大众、小鹏等车企纷纷宣布旗下产品提供不同幅度的降价。从基础的零售消费品来看,近几个月国内电商平台主导了多次大促活动,活动让利的幅度也明显让用户感受到切实的优惠。从2024财年阿里巴巴Q4公开的财报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479,51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499亿,下降4%。而最近阿里云宣布,阿里云的全线产品降价20%以上,当然,阿里云作为很多小微公司的产品的基础云服务提供商,主动提出降价策略,对消费者是绝对的利好,但是对企业端则是另外一种逻辑了。最后我们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来看,近一年确实是出现了比较显著的下滑。说了这么多,那么降价信息和校招又有什么关系呢?从企业收入的传导链来看,一群人的消费将会转为产业链上另外一群人的收入,由于各个行业的供应链长度不同,价格的下降,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必将导致各个环节利润率的下降。我们从上市公司的财报统计上来看,2023年沪深300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平均为-1.14%左右,而2022年的利润增速平均为6.98%(数据估算,非官方统计数据)。利润率和企业收益密切相关,上市公司为了维持企业利润增长率,必将从成本端进行控制。既然预判到用工成本会有所调整,那么企业上的用工逻辑不妨可以做一个判断:1. 为了解决毕业生工作指标,大企业招聘的人数可能不变,部分甚至会扩大;2. 但两级分化可能会加剧:顶尖人才仍旧是大企业争抢对象,但多数的指标将倾向于发放低职级的岗位,用以平衡就业指标和用工成本问题;3. 由于毕业生人数每年新高,卡学历和年龄问题可能会加剧,从校招体感上来说,难度上也会有所增大、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