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实习|同程旅行前端一面

酒旅部门(忘记录音了,可能会漏掉一些)
1.自我介绍
2.一上来就连续三道场景题😫,主要针对v-for里的key值、表单类组件封装校验规则rules字段如何封装、做input输入框防抖的时候优化如果因为切换中英文输入法导致超过设定的毫秒时长而直接发出了请求如何处理
3.浏览器和node事件循环
4.轮询机制
又来了两道场景题(忘记是什么了,真的好多场景题😤)
5.koa常用的中间件、洋葱模型了解过吗
6.怎么做性能优化的
7.封装过哪些通用组件
8.如何看待过度封装
9.小程序打包发布流程
无算法,期间还问了es6那些基本八股(吟唱就完事了....)
反问:
1.业务:小程序端、移动端比较多
2.面评:说是以实习的角度来看的话是相当不错(听完就感觉一面有了,第二天问hr,hr说面试官面评很好但岗位的hc只有一个,部门需要综合考量,小丑实锤了😠😠😠)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小米的全员编程考试(主要面向20级以下研发岗,150分钟3道题,在LeetCode平台进行),尤其还与部门排名挂钩,这在打工人中引发了热议。看待其意义,需要一份“人间清醒”。公司视角:为何推行此类考试从公司管理角度看,小米推行这类考试有其逻辑:快速筛选与保持敏感度:在大规模团队管理中,标准化考核是一种相对高效的筛选手段。LeetCode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检验程序员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代码熟练度,有助于保持技术团队对代码和算法的“敏感度”。营造“技术至上”氛围:公司可能希望借此在内部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强调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识别高潜力员工:对于20级以下的员工,公司可能将此作为识别有潜力、能抗压员工的一种方式。能在压力下稳定输出甚至脱颖而出的人,可能被视为“高潜力股”。打工人视角:光鲜下的压力与扭曲然而,一旦与部门排名和“横向通晒”强绑定,考试的滋味对打工人来说就复杂多了:压力层层转嫁:个人成绩成为“部门脸面”。排名一出,从总监到经理,再到组长和每位员工,压力会层层加码。你不再只是为自己考试,而是在为“部门的荣誉”而战。备考资源不均,有失公允:一些业务压力小、有充足时间准备的团队,自然更容易考出好成绩;而那些天天加班、项目赶进度的团队,可能连刷题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成绩排名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部门备考资源和策略的较量,而非纯粹个人技术能力的公平比拼。“刷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能快速解出LeetCode难题,不一定能写出优雅、可维护的业务代码;是考试高手,不一定能解决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问题。 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架构设计、业务理解、沟通协作、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很难通过一次编程考试衡量。理性看待:考试的意义与局限所以,编程考试有其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意义在于:它能基础性地评估算法和编码熟练度,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作为一种统一的、可量化的考核工具。局限在于:它无法全面反映真实工作能力,过度强调排名可能引发短期功利行为(如有的部门可能请外援辅导或“战略性”安排考试人员),可能打击部分团队士气(那些忙于实际业务但没空刷题的团队)。给打工人的生存建议既然考试是既定规则,打工人可以这样做:心态放平,看清本质:将这视为一次检验自身算法基础的机会,而非决定职业生死的大事。它在公司评价体系中只是的一部分,你的项目贡献、团队协作同样重要。策略性准备,而非盲目刷题:无需拼命刷几百道题,抓住核心数据结构与算法,理解常见题型解题模式更重要。 每天花少量时间保持手感,比考前突击更有效。不让考试打乱节奏:你的职业规划与公司的管理需求可以共存,但不一定完全一致。 不要因一次考试自乱阵脚,持续学习和积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才是长远之道
投递小米集团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4
7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