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简历被当场拆穿?大厂HR的真实态度太扎心了
昨天上午九点半,法学系的小张在招聘会现场差点哭出来。当某律所HR指着他简历上"精通跨境并购法律实务"的字眼追问细节时,这个从没接触过真实案件的男生支支吾吾,最后红着脸承认:"这段是AI写的..." HR当场在简历上盖了"不诚信"的章,我站在旁边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AI简历正在变成新的"照妖镜"! 上周某互联网大厂突然发布声明:"发现AI生成的简历直接淘汰",但我同时看到他们HR的内部群在分享"如何用AI优化招聘JD"。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操作,把学生们彻底搞懵了——到底能不能用AI写简历?
前天帮中文系小李改简历时,我发现他用某AI工具生成的"组织能力强"后面,跟着三个完全虚构的校园活动。更可怕的是,现在企业都在用AI检测工具,某律所的系统能识别出92%的AI生成文本,就像老师批改作文时一眼看穿抄袭。但完全不用AI也不行啊!上周金融系的小王,因为没在简历里体现"区块链合规"等关键词,直接被系统过滤,而用AI优化过关键词的同学,简历通过率提升了3倍!
给你们三个"AI使用安全指南",这是我从5家大厂HR那里扒来的内部规则:
规则一:原始经历必须100%真实
会计系小陈把"整理发票"改成"构建财务报销自动化系统",被追问时拿不出任何证据,当场被判定为"造假"。记住:AI只能帮你"翻译"经历,不能帮你"发明"经历!
规则二:关键数据必须可追溯
市场营销专业的小林,用AI生成"策划活动触达5000人",但真实到场只有300人。现在HR会交叉验证:"请提供活动签到表或公众号阅读数据",编数据的后果比没数据更严重!
规则三:保留30%的人工修改痕迹
某大厂HR透露,他们最喜欢看到"AI初稿+人工润色"的简历。比如用AI生成框架后,手动补充"主导校园法律援助项目,为12名农民工追回欠薪23万元"这种带温度的细节,比纯AI生成的模板文更打动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在给学生们推荐AiCV简历王的"AI辅助创作"功能。这个程序最贴心的地方在于,它会先让你填写真实经历,再用AI进行"专业翻译"。比如把"在法院实习"转化为"协助法官处理15起民事案件,参与起草判决书摘要,准确率达92%",既保留真实性,又突出专业价值。
最实用的是它的AI痕迹检测功能。上传简历后系统会标红"可能被判定为AI生成"的句子,像"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空话会自动提示替换成"主导5人课题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数字经济合规研究》,获校级学术奖"。上周法学系的小张用它修改后,已经收到了三家律所的面试通知!
记住:2025年的秋招,用AI不是原罪,不会用AI才是!企业反对的不是技术,而是用技术造假的人。现在打开绿色泡泡,搜索"AiCV简历王",让AI做你的"专业翻译官",而不是"造假工具"——当HR问你"这段经历很精彩,能具体说说吗"时,你能自信地讲出每个细节,这才是AI时代的求职王道!
(悄悄说:上周用这个工具改简历的8个学生,全都通过了AI筛查,现在正在准备终面呢)
#AI了,我在打一种很新的工##投了多少份简历才上岸##简历中的项目经历要怎么写##聊聊我眼中的AI#
查看5道真题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