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京畿大学教授刘子阳:以 “学术摆渡”,搭建中韩交流之桥”

文:cc孙聪颖 张雯丽
图:朴晋泽 发自济州岛
编辑:cc孙聪颖
近日,已成功举办至第三届的“中韩经济发展论坛”在韩国济州岛召开。历经三届沉淀,该论坛已在中韩学界与商界积累下深厚声誉,成为亚太区域内聚焦中韩经济合作的标志性高端对话平台。(详情见:2025 中韩经济发展论坛:聚焦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亚太以协同应对挑战)
本届论坛以“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与亚太的挑战与机遇”为核心,不仅汇聚了北京大学、首尔大学等顶尖学府的权威学者,更吸引中韩两国政商学界领袖共同参与。
当前全球经济秩序加速重构,亚太地区面临供应链扰动、单边主义等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遇,深化跨国合作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论坛期间,围绕“全球经济秩序重组与亚太地区的战略”“亚太金融联动与亚太稳定币监管”“亚太制造业发展与区域供应链重组”“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合作与发展”“中韩产业协作发展” 五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多维度、高规格的思想碰撞。
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依托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学术积淀,主动主办中韩经济发展论坛,以专业视角搭建政企学对话平台,围绕亚太经济热点议题输出学术见解,为中韩双方破解合作痛点、激活区域发展动能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推动双边务实合作的重要学术力量。
在论坛推进与中韩合作深化过程中,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系主任刘子阳发挥了核心纽带作用。他凭借对中韩经济领域的深度研究,既梳理整合双方学术成果,促进知识互通;又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合作建议,在学术交流中凝聚共识,为论坛议题设计与成果落地提供专业指导,有效助力将学术资源转化为中韩合作的实际效能,成为连接两国经济交流的关键学术推动者。

图:2025中韩经济发展论坛京畿大学参会学者合影
业界评论认为,京畿大学在本届论坛中的主导表现,是其国际经营专业“立足亚太、服务区域”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而刘子阳教授从第一届到第三届的持续引领,更生动诠释了高校学者在学术外交中的长期主义担当。
通过这场论坛,京畿大学不仅强化了其在中韩乃至亚太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影响力,更以学术赋能的实际行动,为“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高校力量,彰显了国际名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
凭借三届积累的行业口碑与影响力,本届论坛得到中韩两国众多权威机构的鼎力支持,形成“群策群力、共促合作”的国际会议格局,共同为中韩经济合作搭建起高质量对话平台。
作为三届媒体的参与策划者和见证者,《华尔街科技眼》在论坛期间专访刘子阳教授,他分享了“以学术为桥,以深耕为基”的学术型外交实践,为中韩合作交出了一份别样的答卷。
经济变局下的论坛实践:从 “坐而论道” 到 “起而行之”
《华尔街科技眼》:第三届中韩经济发展论坛落幕后,参会者普遍认为论坛更“落地”,您觉得推动中韩合作从 “坐而论道” 到 “起而行之” 的关键突破是什么?
刘子阳教授:最核心的突破是打破“学术归学术、产业归产业” 的壁垒,搭建 “议题锚定痛点 — 共识对接需求 — 方案落地见效” 的闭环。
我们不空谈全球经济趋势,而是用五大议题直击中韩合作真问题:聊亚太供应链,不仅分析产业链脆弱性,更基于实证研究输出企业可参考的合作路径;谈绿色金融,梳理的标准互认方案精准对接机构与企业实操诉求,具备直接推进的可行性。
这种 “学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实践” 的模式,让论坛从一次性 “思想碰撞”,变成了为企业提供实效支撑的 “价值纽带”,正是民间学术外交的核心目标。

图:京畿大学国际经营学主任刘子阳
《华尔街科技眼》:“中韩供应链双向赋能模型”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这是否依托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的学科特色?
刘子阳教授:完全依托专业优势。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主打“跨学科、重区域、强实践”,所有研究都盯着亚太尤其是中韩合作前沿。这个模型是团队跟踪五年中韩产业链互补性、结合两国产业升级需求做的 ,既考虑韩国核心技术优势,也衔接中国产业链完整度与市场规模,把双方长板嵌在一起。正是专业多年 “贴着实践做研究” 的积累,让模型能精准命中需求,而非纸上谈兵。
《华尔街科技眼》:论坛发展至今,学校给了哪些支持,听说您的老搭档龚驰教授也一直给予您大力协作,他的支持对论坛有何意义?
刘子阳教授:这两点是论坛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
学校层面,京畿大学领导层从第一届就认可论坛价值,认为高校应成为跨国交流 “纽带”,从资源协调到品牌背书都给了最大支持 —— 第一届对接韩国资源时学校出面助力,场地等事务性工作也充分放权,让我们能聚焦核心议题。

图:务实、学术功底扎实的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教授龚驰
龚驰教授是我的“核心战友”,我们在学术方向方面互补。在筹备中,龚教授从议题设计到嘉宾对接都发挥关键作用。他靠韩国学界人脉敲定不少关键学者与企业代表,遇到协调难题时,我们能快速达成共识:他偏理性务实,我侧重资源整合,“互补型搭档” 让复杂问题高效解决,没有他,论坛很难顺利走到第三届。
《华尔街科技眼》:如何协调整合资源,动员师生办好高规格国际论坛?
刘子阳教授:我没把这当成单纯“论坛筹备”,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 “学术实践平台”。对教授们,核心是 “价值共鸣”—— 论坛议题是大家的研究前沿,能为学术探索提供跨国落地载体,让研究成果碰撞验证,这种 “学术价值落地” 的吸引力,自然凝聚共识。
于同学们而言,关键是“让参与有收获”。不把他们当“辅助执行”,而是让其深度参与核心环节:议题策划时结合课程研究搜集中韩案例,讨论环节当分会场助理学大咖思路,交流环节参与嘉宾对接练跨文化沟通。他们不是被动完成任务,而是跟着议题 “做研究”,把理论知识放到真实场景 “打磨”,真切理解学术的现实意义。
这种“个人成长与平台价值绑定” 的模式,让大家能拧成一股劲,把论坛办好。

图:前首尔大学名誉教授、中央大学特聘教授李根
《华尔街科技眼》:我们注意到,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毕业生活跃在中韩商业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非常令人瞩目,这与学院的学科设置有无关系?
刘子阳教授:京畿大学的核心是培养体系紧扣“区域深耕、实践赋能、跨界融合”,与中韩合作需求高度契合。学科设置上,国际经营、区域经济等专业不局限理论,以 “中韩经济联动” 为锚点,课程有跨国供应链管理、中韩产业政策比较,近年还新增智能驾驶跨境合作等模块,对接前沿需求。
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出真知”,常态化组织学生参与中韩企业调研、跨国实习,鼓励围绕产业痛点做课题 —— 比如有学生团队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入韩分析,被企业参考。包括论坛筹备,也让学生在核心环节锻炼能力。
学校还倡导“开放协作”,邀请两国企业家、学者进校园,搭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打通 “课堂到产业” 的通道,让他们不仅学知识,更建立对两国市场的体感,理解商业逻辑与合作痛点。
国际学者的特质:懂双方、找共识,做 “双视角” 协调者
《华尔街科技眼》:跨国办论坛协调难度大,您的跨文化积淀如何帮您应对复杂难题?
刘子阳教授:跨国合作的本质是“找共识”,前提是 “懂双方”。10 余年在韩国的经历,从拿到外籍正式教授资格到跟着产业界跑调研,让我既懂韩国学界逻辑、企业诉求,也清楚中国的合作导向。这种 “双视角” 成了协调的 “润滑剂”,双方对议题有分歧,我会用实证数据化解认知差;资源对接节奏不匹配,靠对两边文化的理解调和。其实没什么特别技巧,就是多年扎根后,知道怎么找到中韩双方的“最大公约数”,这是底气,也是合作的关键。

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现场表达见解,圈粉无数
《华尔街科技眼》:您如何打动北大、首尔大学等学界权威参与论坛?
刘子阳教授:打动他们的核心是“价值共鸣”。专家最看重论坛能否提供“真讨论” 平台、议题是否有 “真价值”—— 不是凑场子挂名,而是能碰撞有分量的观点、影响研究或产业实践。筹备时我们不只是发邀请,而是带着研究成果沟通:对接北大学者,提前梳理“中韩产业协作” 痛点并附实证数据;对接首尔大学专家,结合韩国制造业转型需求说明合作通道。让他们知道,参与是加入对中韩合作有实际意义的深度对话,而非 “站台”。

图:北大经院教授王大树:幽默接地气,讲解专业内容能深入浅出
《华尔街科技眼》:高校学者在跨国经济合作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10余年海外经历让您有何新理解?
刘子阳教授:实际上,参加论坛的学者都在日常的学术生活中扮演“理性的桥梁” 和 “长期的纽带”的角色,默默体现国际学者的价值。不同于政策的宏观导向、企业的利益驱动,我们能以中立视角挖透两国合作“底层逻辑”—— 不追求短期项目落地,而是用实证研究证明可行性,用持续对话化解认知隔阂,打牢长期合作的信任基础。
10余年海外经历让我更懂这份价值:跨国合作需有人沉下心当 “铺路石”。看着专业研究变成合作共识、学生成长为交流新生力量,我越发清楚,学者的使命不只是做研究,更是用知识当媒介,让中韩合作从 “偶然对接” 变成 “必然共赢”。

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秦雪征
中韩合作的核心逻辑:以 “互补” 为基石,以 “长效” 为目标
《华尔街科技眼》:三届论坛下来,您对跨国论坛设置有何感触?希望给产业界带来什么?
刘子阳教授:最真切的感触是:跨国论坛的生命力,不在规格高低,而在能否“跟着需求走、贴着实践变”。
·第一届“破局”,从零开始搭建对话平台;
·第二届“聚焦”,主动对接政企需求;
·第三届“融合”,打通学术、政策、产业链路。脱离需求的合作是无源之水,只有贴近真实诉求,论坛才能活下来、火起来。
对产业界,希望论坛能成为“连接器”—— 把学界的产业趋势判断变成企业落地策略,把企业一线痛点带回学界让研究更接地气。
未来期待以论坛为起点,建立“产学常态化对接机制”,围绕新能源、数字贸易等领域,让学者与企业家定期交流,把研究成果从 “实验室” 推向 “生产线”,让学术赋能成为中韩产业协同的 “加速剂”。

图:2024年中韩经济发展论坛汇聚中韩头部院校专家
《华尔街科技眼》:您对第四届论坛有何期待?会为企业出海搭建平台吗?
刘子阳教授:核心期待是“从‘联动’走向‘深耕’,从‘平台’升级为‘生态’”。前三年完成 “搭平台、聚资源、促对接”,第四届要更聚焦 “精准赋能”。
我们计划围绕这类产业需求设专属议题,推动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让论坛从“年度盛会” 变成持续服务中韩产业合作的 “长效生态载体”,实现 “学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学术” 的良性循环。
《华尔街科技眼》:当前亚太经济格局变化,中韩如何发挥“双引擎” 作用?
刘子阳教授:关键是“协同发力、错位互补”。战略上,共同倡导开放包容理念,把 APEC、RCEP 机制用实,在全球经济重构中发出 “亚太声音”;产业上,拼接各自长板 —— 韩国高端制造、核心技术+ 中国完整产业链、大市场,形成 “1+1>2” 效应,尤其新能源、数字经济赛道可成合作标杆;机制上,建常态化对话协调渠道,让合作从“单个项目突破” 变成 “系统性联动”,真正用中韩 “双引擎” 带动亚太合作升级。
编辑寄语:以专业破局,以群力迎变
逆全球化思潮暗涌,单边主义扰动区域合作,当亚太经济面临“筑墙”与“脱钩”的挑战,中韩作为区域合作的核心纽带,更需以学术为刃,在变局中开辟协同之路。京畿大学国际经营专业的探索,恰是逆风中的破局样本——摒弃脱离现实的理论悬浮,以“跨学科、重区域、强实践”锚定中韩产业真痛点,让专业建设紧扣合作需求,用实证研究破解供应链协同、产业互补等现实难题,既为市场培育出懂双域、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让高校成为跨国协作的“智力枢纽”,以专业之力穿透合作壁垒,彰显了学术服务时代的硬核价值。
而刘子阳教授的长期深耕,恰是投身中韩合作的专家学者群体的生动缩影。这场跨越三届的论坛实践,从议题设计到资源协调,从成果落地到生态构建,并非一人之功——背后是各位国际学者等学界同仁的并肩协作,是中韩两国众多专家学者的智识汇聚的结果。
他们以各自的研究积淀、资源网络与务实担当,共同为论坛注入生命力。正是这样一群“不避挑战、主动作为”的学术同行者,以“长期主义”对抗短期功利,用“议题锚定痛点、方案落地见效”的闭环,将“思想碰撞”转化为“合作实效”,用集体的温度与韧性,消解认知隔阂、凝聚合作共识,构成了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合作最坚实的精神底色。
从专业设置的精准破局,到学者群体的群力担当,中韩合作的深化,正需要更多这样的“双向赋能”。当高校专业成为穿透壁垒的“利剑”,当一群群学术“摆渡人”共同架起合作之桥,中韩才能在逆风中筑牢根基,以“双引擎”之力,为亚太经济的开放与繁荣注入穿越周期的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