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就业:内卷漩涡中的死循环

当下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形势,正深陷一场愈演愈烈的内卷漩涡,而这漩涡中暗藏的死循环,更让无数从业者和求职者倍感窒息。

曾几何时,计算机专业还是 “香饽饽”,凭借高薪、广阔前景吸引着大批学子涌入。可如今,“内卷” 已成为这个领域绕不开的关键词。往昔,备战求职的重心或许还停留在钻研 “八股文”—— 那些面试中常考的基础知识和算法题,学生们通过反复刷题、背诵来提升竞争力。但随着竞争加剧,风向悄然改变,大三学生开始将重心转向实习,希望用实践经历为简历增色。而现在,内卷的触角已延伸至大二,不少学生刚结束大一的基础课程,就急着寻找实习机会,生怕一步慢,步步慢。这种提前 “卷” 的态势,背后是岗位供不应求的现实,有限的优质岗位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自然催生出更激烈的竞争。

更值得关注的是,求职人数的日益增长,让这场竞争的 “火药味” 愈发浓烈。大量非科班出身的人看到行业红利,也纷纷跨界涌入,使得本就紧张的就业市场更趋饱和。与此同时,各类培训班、培训机构以及知识星球等付费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几乎到了 “烂大街” 的地步。它们打着 “零基础入行”“三个月速成大厂” 的旗号,将标准化的课程、模板化的简历包装成 “求职捷径”,吸引着焦虑的求职者争相买单。

这些看似能让人们便捷获取资源的渠道,实则藏着更深层的逻辑 ——这是资本家对求职者可用价值的又一轮精准吸收。培训机构通过批量复制 “合格求职者” 赚取利润,它们深谙企业的招聘偏好,将技能培训简化为应对面试的 “套路演练”。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渠道掌握了相似的 “敲门砖”,求职者的个体价值被进一步稀释,变成了流水线上可替换的 “零件”。而企业在招聘时,又会因涌入的 “标准化人才” 过多,不得不抬高门槛,迫使求职者支付更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去追逐新的 “区分标签”,形成 “培训 — 求职 — 再培训” 的次级循环,最终受益的只有那些收割流量与学费的资本玩家。

这种态势与之前的死循环相互交织,让整个就业生态更加扭曲。少数成功 “上岸” 的人,通过发表感慨分享经验获得流量,组建粉丝群售卖笔记资料盈利。可当这些笔记大量流入市场,原本能体现个人优势的 “区分度” 急剧降低。大家掌握的知识、拥有的资料越来越趋同,求职难度陡增。于是,求职者们只能 “死里卷”,绞尽脑汁开辟新的竞争路线 —— 或许是学习更冷门的技术,或许是争取更稀缺的实习资源。当有人通过新路线再次 “上岸”,又会重复之前的流程,分享、引流、卖资料,然后区分度再次降低,求职再次变难,新的 “卷” 又会开启。

这个死循环像一个不断收紧的绳索,勒得整个行业喘不过气。它让求职不再仅仅是能力的比拼,更变成了一场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战。学生们被迫在本应打基础、探索兴趣的阶段就背负沉重的竞争压力,行业也可能因为过度内卷而陷入创新乏力的困境 —— 大家都在重复模仿成功路径,却鲜有人有精力和勇气去探索真正突破性的方向。

打破这个死循环,或许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反思。企业是否能更注重人才的潜力和创新能力,而非仅仅盯着简历上的 “内卷标签”?求职者是否能跳出盲目跟风的怪圈,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只有让竞争回归理性,让价值评判标准更多元,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市场才能重归健康的发展轨道。

#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这是个解决不了的局面,核心就是人太多了,其实哪个行业都差不多,只不过计算机薪资高来的人多所以就这样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22:10 天津

相关推荐

C++从4月开始找实习到现在依旧是0offer,写了个muduo和rpc,自己又加了很多东西进去,然而连几十人的小公司都不要我,不明白了,到底要求有多高啊我只想找个实习啊
在思考的悲伤蛙很想去...:当时开始自学的时候就是从c++和java中选的c++,现在越学发现越多人觉得java更好,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感觉自己陷入了死循环,因为不知道简历写什么所以什么也不想做,然后又什么都没做所以没得写。从三月到六月,三个月啊
零壹超人:没有简历 ➜ 不找项目 ➜ 没内容写 ➜ 更没简历 ➜ … 无限循环。你陷入了死锁,随便打破死锁的四个条件之一就可以了,打破循环等待,立即开始行动,不要等待;破坏占有且等待,立即抄一份简历先把简历写出来,再一点一点学简历上的东西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