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结构化思维小技巧

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常被说教要有结构化思维,按逻辑和 MECE 原则拆解问题往往被认为能提高论据的可信度。这里介绍三个实用的结构化拆解问题的思维方法。

遇到量化目标,“不同维度拆目标”

大多数产品在工作中都会对某些量化目标直接或者间接的负责。从业 5 年以上的高级产品经理一般都可以从目标逐级拆解,定位现状和目标的 gap,找到可能优化的机会点。这种确定性的拆解方式也是最常见的结构化拆解问题的方法,不再赘述。只是在拆解目标时,从不同对象的立场拆解,可能会有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比如以前在两轮车时,GMV 的指标可以从用户的视角拆,也可以从车的视角拆,还可以从区域围栏的视角看,也可以从区域运营的视角拆。这样多维拆解的好处在于看待某个一级指标的视角会更立体,达成目标的解法上也会有更多选择。毕竟越复杂的系统往往不存在一击制胜的点,更多在于多点的效率突破或者问题的解决。

遇到具体的问题,“事前-事中-事后”

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或者从目标 gap 中定位到具体的问题时,可以沿着 事前-事中-事后的思路,重新拆解用户旅程或者数据的流转,可以帮助你思考的更全面,在解决方案上也更有全局视角。举个例子来说,以降低某个出行场景的客诉率来说,除了事后的及时响应和处置措施外,也包括事中的风险识别和事前的宣教、预防提醒、甚至是拦截。从落地的角度看,还要包括更多对司机过往服务的评价,乘客和订单标签的刻画等多种特征的引入。并非是单一节点单项措施就能妥善解决的方案。当然,在落地的时候还是要选择短平快的方案和长期建设的方案并举的思路,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事前-事中-事后来整体串联某个问题背后可能影响的人、动作,进而给出更全面的方案。

遇到因人而起的问题,“能不能,会不会,愿不愿”

这个思路来自杨国安老师的《组织能力杨三角》的借鉴。在拆解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长链条多个角色的参与,比如商家、客服、运营、财务等等。在给出解决方案时,站在每个节点角色的诉求立场上,从他的能力(会不会)、法规(能不能)、意愿(愿不愿)去分析 某个问题这个角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以及如何改进。能力问题就要靠招募筛选和培养的方式来改进,法规的问题靠宣教-监督-判责 -处罚-申诉的闭环改进,意愿的问题则靠激励的方式来改进。激励少数人,培养多数人,惩罚少数人,不断提升这类角色的服务交付。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更复杂的场景,混杂了目标、问题和角色的影响,以上方法可以组合使用。尤其是在面对问题手足无措时,或者按照惯性回溯/复盘时都可以尝试理清思路,给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产品同学快速发现根本问题。

“关于我

在滴滴工作 7 年,跨领域,从代驾 C 端到专车 B 端、后续担任青桔软件产品负责人,异地管理 40 +产品团队

跨行业到字节 ,负责抖音直播主播运营,之后跨行业到现在的创业公司,垂直行业数字化产品,AI、机器人都有涉猎”

面试准备/复盘的问题可私

#职场经验##产品经理##牛客创作赏金赛#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07-12 13:48
门头沟学院 Java
下班后的时间你怎么安排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