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后台开发二面凉经

1.简单问了下实习,为啥之前有段测试的实习,现在来投后端?(测试实习+垃圾项目,debuff拉满)

2.介绍下锁,有什么缺点?业界的解决方案

3.CAS

4.无锁编程技术了解吗

5.死锁怎么出现的

6.死锁怎么避免

7.java的锁讲下

8.reentranlock和synchronized区别,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

9.为什么不在synchronized里实现condition,和公平锁,是实现不了吗

10.tcp服务器在创建过程中有哪些socket相关的系统调用

11.整个流程都说一下

12.应用层怎么解决UDP的错包问题

13.IO多路复用

14.epoll工作模式

15.epoll用红黑树为什么就没有FD2048数量的限制

16.epoll的工作模式

17.介绍下项目或者实习的难点

18.项目是在测试实习之前做的,你这段测试实习完距离现在也三个月了,你有做新的项目吗,或者学习新的技术

19.rabbitmq可靠吗,为什么可靠

20.消费者确认是在什么环节确认

21.消费者返回nack,消费者需要把消息投递回消息队列?你的意思是消费者也要充当生产者的角色吗

22.消费者消费完了返回ack,如果ack丢失了会不会导致重复消费

23.业务幂等性这种重复消费解决方案,是消息队列在做还是消费者在做

24.100本书,两个人轮流拿,每人拿1~5本,如果你先拿的话,你能否保证能拿到最后一本书。讲下思路和答案

面完当天晚上挂

唉,感觉写java都用不到系统调用这些东西,但是面试官又老喜欢问,真难顶

全部评论
佬,二面有手撕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3-23 10:44 广东
佬,问题你都答出来了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3-21 16:24 广东
腾讯云的啥部门啊?问了这么多epoll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3-20 16:40 上海

相关推荐

04-27 21:45
已编辑
门头沟学院 全栈开发
入职还没开始鄙人实在无趣突然有一想法国产MCP OS邀你共建目前2/6有想法的可以私我,讲一下自己的情况,最好有相关经验,直接上手开发希望小步快跑,然后逐步完善OmniForge 是一款基于MCP协议的大模型工具生态操作系统,致力于: 全能工具集成:为各类大模型提供标准化接口,快速接入工具链(如代码生成、法律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实现“模型即服务”; 场景化一键部署:通过模块化封装,支持法律、医疗、编程等场景的工具组合包快速加载,降低行业落地门槛; 开发者共创平台:构建开放社区,让工具开发者、模型训练者、场景应用方无缝协作,形成“工具开发-协议适配-场景分发”的闭环生态。 协议中枢:内置MCP协议解析引擎,支持动态上下文管理、工具调用编排与资源调度; 低代码扩展:提供可视化工具注册界面与SDK,开发者仅需定义输入/输出规范即可接入新工具(参考OpenTiny低代码引擎 ); 智能路由:基于大模型意图识别,自动匹配场景化工具链(如AI Coding时联动代码检查、API生成、测试部署工具); 轻量沙箱:支持工具集的独立运行与权限隔离,保障复杂任务下的稳定性。 招募计划:寻找5位先锋开发者,组成一个六人团队,当然也希望后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加入OmniForge的价值 技术前瞻性:深度参与协议层创新,掌握大模型工具化落地的核心方法论,我很早之前接触大模型,一直觉得让模型掌握人的工具才是消除幻觉的关键,在没有mcp这个说法之前就做过notetale项目(数学分析工具和模型的通讯协议),但是单一项目开发周期长,一个持久化的框架加生态才是保障; 生态影响力:成为项目联合发起人,未来主导子模块或垂直场景开发,现在通用工具调用模型很少,部署复杂,开源遥遥无期,国内相关产品寥寥,做开创者,不做跟风者; 行动号召 “从一行代码到一个生态”我们期待与您共同书写OmniForge的第一章:   星辰大海,始于此刻。—— OmniForge 创始团队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前些天,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基金净值图,犹豫了整整半个小时。跌了快5%,是割肉止损,还是再等等?我把过往的K线图翻了无数遍,搜了一堆“类似情况会反弹吗”的帖子,内心上演了一场左右拉扯的拉锯战。最终,我选择了卖出。结果一早醒来,基金涨了。如果从外人眼里看,也许我就是那种“没什么烦恼的人”。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都显得异常犹豫。我总是在做决定的时候,陷入深深的拉扯。害怕选错,害怕错过,也害怕辜负了别人的期待。最终我总是选了一条“最稳妥”的路——但走着走着,我发现它似乎不是最适合我的。不是“错”得离谱,只是……它没有达到我最初的期望。我很难受,又很难后悔。最近炒股和买基金的经历,恰好放大了我这种心理。每当基金跌到一个低点,我告诉自己机会来了,买入。心里总希望明天能大涨,最好直接反弹个3%。但现实常常是,第二天继续下跌。接连几天绿油油的走势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跌幅达到5%时,我终于忍不住割肉止损。可偏偏在我刚卖出的第二天,它却开始上涨,甚至回到了我原本的买入价之上——“卖在黎明前”的挫败感让我整晚都在懊悔。反过来,当某只基金连涨几天,而我却因为仓位太轻错失收益时,我又后悔没早点加仓。可等我鼓起勇气加仓后,行情又开始转头下行,仿佛专门和我作对似的。那种反复横跳的心情真的很折磨人:害怕刚做完决定,世界就往相反的方向走,害怕“我一操作,基金立马反着来”。于是我一次次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判断力——就像在人生中一次次踌躇不前一样。于是我不断回头,想:如果我当初选了另一条路呢?现在的我,会不会活得更开心、更自由、更有冲劲?还是也会面对另一种不如意?这种反复的自我审视让我意识到一个现实:我们永远无法同时体验两种人生,也永远不能等一切都“确认安全”再去行动。那些看似“顺利”的过程,其实也藏着无数不被人知的选择与挣扎。我想慢慢接受这样的自己:不是没有方向,而是太过在意方向;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太想把一切都做到完美。未来的日子可能还会有很多选择,我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会变得果断。人生里很多决定,在当下看不出多大区别,但回头望去,它们可能会决定你三五年的走向。不要因为犹豫而一直停留原地,也不要执着于“选对”,忘了“往前走”才是关键。你可以试错,可以调整,但不能总是回头。因此,希望自己不贪婪上涨的瞬间,不恐惧短期的下跌,做计划内的事,承受计划内的波动。事后就不纠结结果,只看执行是否正确。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8
49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