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厂的“命”,却染了一身大厂的“病”
近段时间发现一些小公司招聘的面试面经好多都是复制一些大厂的原版面试问题。(估计一些面试官自己也是个半瓶水晃荡)
一些名不见经传小公司、初创 、甚至外包……已经不是为了给自己单位招人而面试,而是复制粘贴套用一些BTA等大企的面试问题来装“高大上”。
譬如:Java内存模型、full GC以及GC算法、高吞度量的GC算法选择、jvm回收策略、降级策略以及降级框架、设计算法数据结构红黑树……
各种各样的底层来“折磨”一些应聘的同学们
学以致用,学习的理论是用来落地使用的,用不上的东西,你光浏览或者让应聘者浏览一遍相关的底层书籍博文,照本宣科来背一遍就能显得这个人“技术水平高、业界大牛”?
很确定的是不用几天这些不去用的东西就忘了。
计算机这种纯理工科的知识,面试的问题应该是基于本司的当前具体业务架构来提问应聘者有没有相关经验或者能否以一种举一反三的工作经验来尽快融入团队的工作中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判断一个新人有没有潜力)。
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底层知识,自己公司都用不上的东西来问应聘者是故意浪费时间来“玩耍”的吗?
人家需要底层知识人才的一般是一些国内外大厂,诸如谷歌、微软、BTA等,人家需要底层来满足上亿级别的高并发业务服务,或者开发一些中间件产品(阿里RocketMQ,Dubbo等)。一些中小IT仅仅满足一些普通的业务开发居然也照抄照搬大厂的面试问题,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个棘手的问题,居然也复制粘贴大厂的招聘门槛,难道还想重复造轮子开源一些中间件产品吗?能开得起一个月30K以上的薪资待遇吗?
这也难怪当下互联网的竞争局面就是“僧多粥少”,尤其是2016年后传统实体不景气,各种裁员、减薪关厂倒闭的冲击下,令大批非计算机行业的纷纷培训转行,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不好找工作(印象最深的是985毕业生李文星案例)也纷纷转互联网,可谓是“行行转IT”,好多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听说仅仅三四年就赚的盆满钵盈,就连雷军都说“处在风口浪尖上,猪都会飞”。
太多的互联网入行者抬高了和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招聘门槛,供过于求,大厂肯定不缺真正的人才,但一些中小公司也开始挑三拣四了,这终归无可厚非,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中小公司一些管理模式也完全复制粘贴大厂来走一波存在感。
某“大厂”提出996工作,一些中小公司也不甘落后,也唯“大厂”马首是瞻,也996。
人家大厂是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或者沟通成本流程繁琐的工作导致,这小厂就仅仅百十号人是表演996吗?
人家大厂申报加班是有加班福利和补偿的,这小厂没有吧。。。这一点粘贴复制了个空白行。。。。。。
“互联网的风停了,这飞起来的猪就尴尬了”,互联网行业是个浮躁的环境,站在老板投资人的角度肯定是“尽快变现,利益之上”涌入的人太多不见的是什么好事,互联网的确改变了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子支付、各种当下新型行业(自媒体、电竞等)、共享车……但支撑互联网的却是实体经济,就因为实体经济技术含量低所以工资少,大家就有了这种一切向“钱”看涌入互联网开发的“冲劲”,有时候行业的浮躁就是“钱”导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