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Agent与Workflow的区别 ?

在AI产品设计中,Agent(智能体)和Workflow(工作流)是两种核心范式,分别代表了智能化与流程化的不同方向。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区别
二、Agent的核心特性
三、Workflow的设计逻辑
四、协同关系
五、选择决策要点

具体来说:
1. 定义与功能:
   - Agent:自主决策实体,能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动作
   - Workflow:预定义的任务序列,按照固定流程执行

2. 执行方式:
   - Agent:动态响应,根据输入和环境变化自主调整行为
   - Workflow:线性执行,严格遵循预设步骤

3. 灵活性:
   - Agent:具备学习适应能力,可处理未知情况
   - Workflow:静态结构,变更需要手动修改流程

4. 决策能力:
   - Agent:内置决策逻辑,可实时评估选择最佳路径
   - Workflow:无自主决策,完全依赖流程设计

5. 复杂度:
   - Agent:通常包含状态记忆和目标导向行为
   - Workflow:侧重任务编排和顺序控制

6. 典型应用:
   - Agent:聊天机器人、自动驾驶、游戏AI
   - Workflow:数据处理流水线、审批系统、CI/CD流程

7. 错误处理:
   - Agent:可自主尝试恢复或寻找替代方案
   - Workflow:依赖预设的错误处理分支

总结:Agent是“大脑”,Workflow是“骨架”,二者结合可构建从灵活到稳定的AI应用光谱。未来方向是通过低代码平台降低两者融合门槛,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的统一。

#牛客激励计划#  #聊聊我眼中的AI#  #产品经理#

#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在AI Agent的设计中,意图识别是自然语言理解(NLU)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目标达成。作为AI产品经理,需从业务场景、技术实现和用户体验三个维度系统设计意图识别方案1. 明确业务需求与意图分类体系- 场景拆解:根据Agent的应用场景(如客服、智能家居、电商导购)梳理高频用户诉求。例如:- 客服场景:咨询、投诉、退款、查询进度等- 智能音箱:播放音乐、设置闹钟、控制设备- 意图分层设计:采用树状结构(主意图→子意图→槽位),避免分类粒度混乱。例如:主意图:订机票├─子意图:查询航班(槽位:出发地、目的地、日期)└─子意图:改签机票(槽位:订单号、新日期)- 兜底策略:设计"未知意图"分类,结合澄清话术(如“您是想查询订单还是联系客服?”)或转人工流程。2. 数据驱动的模型构建- 数据采集与标注:- 通过用户历史对话、搜索日志等获取真实语料。- 标注时需注意同义表达覆盖(如“帮我订票”和“买张去北京的机票”)。- 技术选型方案:- 规则引擎(正则表达式、关键词):冷启动阶段/高确定性场景(如命令词)- 深度学习(BERT、TextCNN):复杂语义场景- 大模型微调(Few-shot Learning):长尾意图识别- 多模型融合:规则兜底+模型预测,例如先用规则处理高频意图,剩余流量走模型。3. 用户体验闭环设计- 容错机制:- 置信度阈值设置(如低于0.7时触发澄清)- 上下文继承(用户说“换一个时间”时继承前文航班查询意图)- 效果评估指标:- 技术指标:准确率、召回率、F1值- 业务指标:任务完成率、转人工率、单次对话解决率(FCR)- 用户感知:用户主动纠正次数、满意度调研- 持续迭代闭环:- 建立bad case分析流程,将误识别样本反馈至标注池- 监控意图分布变化(如新增促销活动可能引发未覆盖的咨询意图)的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6
9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