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人际关系(吃瓜版)

#牛油的搬砖plog# #牛客创作激励计划#
        工作之后遇见了很多人,多的超乎想象(工作性质),也加了超多人的微信,就这么说吧,开了一个工作号,结果不到一年的工作时间,工作号的微信人数比我十多年主号的人数好多,人多之后关系也更加复杂了。
        工作之初,和一位女同事关系较好(一起进来的),所以平常有什么外出的活动就会坐我的车,一来二去就更熟了,但平时接触的时候发现这位女同事总是爱发脾气,所有情绪都写在脸上,在公共场合怼自己的室友,其他所有人都沉默了就看着她怼,理解不了。有一次部门外出聚餐,主管邀请她做自己的车,她拒绝了,然后我的车已经做满同事了,载不了人,她就生气了一脸的严肃,吃饭的时候也不说话,和她说话她也不理,后面通过她朋友得知,是因为别人做了我的车她没坐上就生气了,我理解不了的就是她要坐我的车也不提前和我说一声,拒了主管没车坐也不说,我的车我有理由自己选择谁坐,而且其他同事提前说好了坐我的车。搞不懂她生气的点在哪,难道全世界都得围着她转?
        后续就更离谱了,从第二天开始就再也没和我说话,也没和坐我车的同事说话,平常的工作对接也对我爱答不理,处的心累,一直说00后整顿职场,这样的00后真不敢接触了,现在我和她说话都紧张,生怕哪里说错了又惹她不高兴了,之前相处的过程中开玩笑她也会生气,我就道歉,又不小心中伤了,我又道歉,自始至终,她总是在等待我去给她道歉,我不道歉她就不说话,搞不懂。那次坐车事故我没道歉,因为我并不觉得有错,然后她就一直不说话,做什么都避开你。太离谱了。
        我们并没有谈恋爱,也没有搞暧昧,只是同是一个新人在陌生的城市会报团取暖罢了。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选择国企还是私企,需结合个人职业目标、性格特点、生活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以下是关键对比和决策建议:一、核心差异对比国企特点稳定性高:裁员风险低,抗经济波动能力强,适合追求长期安稳的人。薪资中等,福利完善:基础工资可能低于私企,但福利优厚(如户口、住房补贴、高额公积金等)。晋升较慢:论资排辈现象普遍,晋升周期长,需耐心等待机会。工作压力较小:加班较少,流程规范,工作节奏相对温和。职业发展偏资源型:适合积累行业人脉和政府关系,但技术迭代可能较慢。企业文化层级分明:决策流程长,注重合规,适合适应体制内规则的人。适合人群:求稳定、重视福利、擅长人际协调、对薪资要求不高者。典型行业:能源/电力/烟草/银行/基建等垄断行业。私企特点稳定性较低:受市场影响大,优胜劣汰明显,裁员更频繁。薪资上限高:绩效奖金、股权激励丰厚,能力强者收入远超国企。晋升灵活:能力导向,表现突出者可快速晋升,年轻人机会更多。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竞争激烈,常需加班,结果导向明显。职业发展偏能力型:技能成长快,接触行业前沿,适合快速积累硬实力。企业文化更自由:扁平化管理,鼓励创新,容错率相对较高。适合人群:追求高薪、适应快节奏、能力突出、愿承担风险者。典型企业:互联网大厂(腾讯、阿里)、科技公司(华为)、外企、创业公司等。二、适合选择国企的情况1. 追求稳定:适合希望平衡工作与生活、抗拒频繁变动的人(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倾向者)。2. 福利需求:需要户口、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隐性福利(尤其在一线城市)。3. 长期资源积累:在能源、金融、通信等垄断行业,国企资源壁垒高。4. 性格适配:适应规则,擅长协调人际关系,对风险敏感。典型行业:能源/电力/烟草/银行/基建等垄断或半垄断领域。三、适合选择私企的情况1. 追求高薪与快速成长:愿意用压力换取薪资涨幅或股权回报(如科技、金融、互联网)。2. 能力突出者:技术大牛、销售精英等可能在私企获得远超国企的回报。3. 创新与自由度:喜欢扁平化管理、参与快速决策,抗拒官僚流程。4. 行业特性:新兴行业(如AI、新能源、生物医药)私企往往技术领先。典型企业:头部民企(华为、腾讯等)、外资企业、创业公司。四、决策建议1. 短期 vs 长期:应届生或初入职场:国企可积累人脉和行业资源,私企适合快速练就硬技能。中年阶段:国企稳定性更吸引人,私企可能面临35岁危机。2. 行业选择优先:若行业国企垄断(如石油),选国企;若私企主导(如互联网),选头部民企。3. 隐性成本考量:国企可能需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私企需接受“不进步即淘汰”的规则。4. 尝试混合路径:先国企积累资源再跳槽私企,或先在私企镀金后通过社招进入国企中层五、现实建议信息核实:国企不同单位差异大(如央企总部vs地方子公司);私企需调查实际加班强度和文化。政策影响:近年部分国企市场化改革(如“三项制度改革”),绩效压力增大;私企受经济波动影响显著。备选方案:可考虑国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兼顾两者优势。最终,没有绝对优劣,需根据个人阶段动态调整。建议通过实习或行业访谈获取一手信息,避免刻板印象。
投递阿里巴巴集团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首先 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方向不清晰。第一次面试是在大二的秋招,当时能力一般,但是胆子很大,直接去面了当时仅有的几个小巨人企业(学校蛮偏的,没大厂几乎),然后就清晰了很多。大概了解了不同岗位需要的不同技能,以及如何提升竞争力除了竞赛,项目,实习。还可以尝试扩展自己的技术栈,例如嵌入式可以结合Android,嵌入式也需要有一定的原理图理解能力,接触到了lvgl,rtos这些概念。找到方向之后就是努力,就是不知道怎么努力。打比赛发现在硬件实验室里面的软件没什么发挥的机会,基本都是裸机开发,没有系统。软件也比较多的就是做个深度学习,视觉处理。实在是电子信息的佬太强了,电机调节啥的都包了,所以一直找不到提升的好方法。后来下定决心自己做项目,从比较熟悉的上位机qt开始做,然后是树莓派网关,云服务器linux的应用层基础,第一次画板,第一次尝试设计协议,第一次做app…终于发现,比赛其实不需要多,更重点是自己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力不够,没必要空焦虑,要把焦虑的情绪指向可以控制的事情上,而不是去想能否就业,能否高薪这种控制不了的事情上。现在来说,其实个人能力不是很强,只能边学边做了。大厂对于我们双非或许就像是月亮吧,总有人能登月,但是更多的只能仰望。唯有一步一步踏实的搭好自己的火箭,才有机会一睹芳容。
我的求职总结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