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真的没技术吗?

投票
  先说一个好消息,就是组长的头衔又回到我的头上了。我们一共有4个人(后续还会招人进来),在选组长的时候就有两个人投票给我,但是因为刚接触低代码,又看了网上对全是对低代码的排斥和骂声,我就把组长让给了一个大四的老哥(他也是个苦命人,后面分享他的故事)。

  他是只想搞技术的那种,受不了随时要和产品对接需求以及写我们的工作日报,我就刚好顺势和他对接了。我是想全干,以后打算一人成军,还有就是锻炼一下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一些人情世故。

好了好了,回归标题吧。

先从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今天之前,说实话我也挺讨厌低代码的,妥妥拽拽的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感觉不到有什么成长空间。所有的转变都发生在今晚,10年javer给我们开了一个技术培训。

  他从PHP,JAVA,GO的对比开始,接着介绍JAVA语法,然后演示目前java最好用的框架(比若依高级一些)。最后举了一个业务实现,具体需求我记不清了,只是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做完一个老哥搁哪裤裤干一天还没做好的需求,就是低代码那一套。看完他的演示,说实话这玩意给一个初中生培训一周就能干了啊,所以那个有两年经验老哥的优势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中小企业拥抱低代码是必然的趋势,因为这就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随便招几个实习生培训1个月,甚至一周就能上手干活了。

  网上有很多排斥低代码的言论,我赞同他们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思考要不要从事低代码行业。如果你是92,学历比较好,那你进大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于双非,从整体人数来看,校招进大厂估计连0.0001%都没有(开发岗)。我也是双非,开始也不是很喜欢敲代码,主要是学习方式没有被正确引导造成的,但是这几天编工作流却让我喜欢上了敲代码。解决一个又一个需求真的挺有满足感的。

  It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你需要实现的大部分业务需求早就有一大堆人框架辅助实现了。那你接到需求后还要自己从头分析,查文档,写接口吗?这学习成本会不会对企业来说有点太高了呢?如果你用低代码,你只需要分析业务,然后调用别人写好的接口,中间的成本就是在找哪个接口可以实现,以及看一下作者写的参数格式(去找一下apyKey)。编排了三天工作流,写了一个生成短视频的脚本,都是调用三方api。中间我自己用代码实现了一遍,用了差不多半天(去学习文档,去编排输入输出格式),然而用工作流2分钟就完成了,而且没有任何学习成本。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低代码。

  短期内,确实可以给我带来非常大的优势,而且是碾压的。一个有基础的人只需要培训一周左右,便可以写出5年经验的简单需求。意味着你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和老手的差距。当然,这个条件对大厂来说估计不算什么,从中小厂来看还是很诱人的。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学习方式在长时间内的成长,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所以我会怎么选择呢?

  我选择拥抱低代码,因为这个行业真的不缺低级开发,随便一个开发岗至少都有几十个人在问。在行业形式这么严峻,自身又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企业为什么还要用十分昂贵的成本去培养一个会随时跳槽的人呢?所以在大部分人排斥低代码的情况下,选择低代码至少可以先让你入行。即使这种短平快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埋下很大的隐患。

  目前的也只是实习,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行业经验,所以我还没有能力解答怎么处理这个隐患。

  但是我认为凡事多学一点准没错。

#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兄弟,看了你这个我感觉好多了,我也找了一个低开的实习下周一入职,今天闲着在网上搜发现好迷茫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4-17 00:16 陕西
很明显,牛客这个ai配图就是agent实现的,因为我写过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3-27 22:20 陕西

相关推荐

09-23 11:45
门头沟学院 Java
一言蔽之,我作为不适配计算机路径的错位者,几经探寻出路却屡屡受挫,重回原点。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文字,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互联网/计算机有着既定的发展路径,幸存者偏差下适配者的声音被不断放大,而我是那个被淘汰的错位者。我的背景是中下211本+港三硕,均是科班。原先准备不足+疫情放开感染而考研失利,中间空档过一年。最开始的时候选择计算机专业,Java后端开发方向,是因为喜欢其对真实世界的建模方式,即用理性逻辑化的代码导向手段解释世界。但是随着本科课程推进,我愈发认识到高校教育的弊端,随着校园招聘开展,我更清楚社会想到的是“技术专精”型螺丝钉。我是个非典型的理工男,“技术专精”在我身上绝不适用,“杂而不精”更适合形容我。我对文史哲的兴趣颇深,对社会/心理/哲学等话题都能侃侃而谈,而且文字撰写、语言表达能力都算在身边人比较脱颖而出的那种。我称不上是什么能人,但我自认为学习能力不算差,更多时候就是单纯对互联网/计算机的考察内容(算法/八股/技术等)完全提不起动力去学习。我享受建设的过程,工程化的搭建,逻辑化的表达。但我并没有对技术的热爱,也欠缺数理计算能力。我更多时候是视作工具,表层应用,需求导向。我在硕士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寻求出路。后端开发/数据开发/数据分析/金融量化/产品经理/管培/解决方案顾问/技术支持都有去了解,但发现要么能力不够(比如AI架构开发和金融量化做不来),要么剩余时间根本不足以裸转向,尤其像产品经理和管培生,两手空空的我在经历和学历根本竞争不过,基本简历挂,连机会都不会有。不得已,只能重回老本后端,但秋招已经开始了,基本上简历筛选能过,但笔试频繁考察算法,我大厂笔试基本必挂。面试不断挖掘深度,我也答不上来。项目不涉及企业场景,似乎面试根本没有兴趣询问。原先认为保底的中厂,没想到一面就挂。反问环节面试官说“结果要看看其他人”,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我仅有表层认识(又或者不老实背八股),而且估计还有空档减分因素,在横向对比后大概率挂。我认为“技术为核,通识为边”是长期来看适合我的路径,我很适合积累跨越技术周期的综合通识能力。但是短期来看,社会要求你必须专精化锚定,我连入口都进不去。真的会很羡慕那些本就热爱技术的适配者,又或者单纯不反感但能力达标的吃饭人。然而,我是关注人文社科的错位者。我的出路在哪里呢?迷茫与自责,每天都活在没工作的恐惧之中。现在怕是国企/银行都不收留我,这两年似乎银行大幅度缩招,不像疫情之时上有指标承担就业缺口。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