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看牛客代码笔记哦~ https://www.nowcoder.com/issue/tutorial?tutorialId=10101 以及完成一些对应题单。 https://www.nowcoder.com/exam/oj?page=1&tab=%E7%AE%97%E6%B3%95%E7%AF%87&topicId=383
点赞 评论

相关推荐

读本科的时候,主动获得信息的渠道极少,“参加哪些比赛可以加学分”“哪些比赛可以为简历加分”这些关键性信息掌握在和老师关系较好的同学手里。以下为我整理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有含金量的信息类竞赛,比赛名次会比刷绩点更有用。✔️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三人一组在5个小时内完成8-10道编程题,涉及数据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等各个方面。报名时间在每年的上半年,只接受以学校为单位的报名,可让校方帮忙报名。入门:《算法竞赛入门经典》、《挑战程序设计竞赛》✔️ KaggleKaggle是全球最知名的数据竞赛平台之一,竞赛含金量非常高。自行参赛,全年都有。入门:参赛者代码会共享,新手友好。✔️ 企业商赛例如阿里天池大数据竞赛,科大讯飞AI开发者大赛,华为开发者大赛、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急速编程赛,报名时间从官网获取,对于入职举办竞赛的公司有加成。✔️ 蓝桥杯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含金量,难度,受认可程度不如ACM。但是获奖会有学分加分,对奖学金评定,保研考研都有加成。报名时间在每年年初,首先参加校赛,通过才能进入省赛, 最后参加国赛。入门:蓝桥云课✔️ 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院组织,不仅可以加学分,还有机会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大创项目修改后还可以参加其他比赛。如挑战杯、互联网+。报名时间在每年的4月份,需要自行组队联系指导老师。✔️ 挑战杯中国的“挑战杯”竞赛分为大挑和小挑,每年轮流举办。"大挑"的参赛作品通常是论文、发明,侧重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小挑"通常是创业计划书,包括商业模式、市场策略、财务规划等。侧重于商业可行性、市场前景。报名时间通常在年前,分校赛省赛国赛。✔️ 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大创的性质较为接近,但侧重点不同。互联网+更加侧重互联网领域的项目创新,难度要高于大创。报名时间通常在每年4月份,分校赛省赛国赛。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读研三年,本人发表了多篇AI方向的高水平论文,斩获多个竞赛国奖,最终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些听起来“高光”的标签,本应是含金量十足的背书。但真正走上求职路时才发现,它们的实际效力远不如一段实习。企业HR不会细看你在某个期刊或者会议上发表了什么(除了算法岗),只会问你有没有实战经验、做过哪些项目、能不能立马上手。而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项目经验局限于实验室,远离真实业务环境——导师不允许出去实习,甚至为了保证论文产出,会明确禁止其参与实习,直至毕业前夕(女友的课题组,人均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Top,1篇三区,1篇北核,1篇EI会议,同时软著和专利也不计其数,可依旧被导师PUA“这些成果还不够,不再多发一些,怎么和外面那些92的同学竞争”。可实际上,方向小众没有落地价值,研三下仍然还在为导师写本子发专利,最终在就业求职中饮恨,两位同门在春招五月才找到一份月薪仅6k民办本科的工作…,至今该课题组就业率依然不足30%)。这是当前很多研究生面临的共性困境:导师看重的是你的科研产出,企业看重的是你的实战经验。学生夹在中间,谁都得罪不起,但谁都讨好不完。读研的我们,明明在领域里努力钻研,却在求职时输给了一个实习经历;我们被论文Deadline追着跑,却换不来一个简历中的项目经历。或许在未来,高校的培养机制能更灵活些,导师的要求能更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而不是一味压榨“科研成果”。学术和就业,确实不应该是对立的选项。很多同学不是不努力,只是被迫努力的方向,似乎总要对抗现实。
Noe1017:我只看到了一个导师压迫下的顺民。
牛友故事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