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为”不再是金字招牌,鸿蒙智行靠什么守住新势力铁王座?
在新能源汽车的激烈赛道上,鸿蒙智行宛如一匹强劲的黑马来势汹汹。
11月9日,余承东发文宣布,鸿蒙智行正式发布一周年,累计交付突破 50万辆。这一数据,在新势力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势力销冠,同时也是50万以上车型销冠,拿下双冠王的殊荣。其中,问界M9自登场以来,便成为高端市场的“明星产品”,连续多月霸占50万以上车型销量榜首,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不过,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成绩背后,鸿蒙智行是否真的能高枕无忧了吗?
成长烦恼
尽管鸿蒙智行取得了耀眼的交付成绩,但在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危机。
一来,技术瓶颈是鸿蒙智行面临的一大难题。2025年7月23日,在懂车帝的测试中,问界 M8、M7、M9、智界R7都在“消失的前车-真高速版”测试项目中撞车,这一结果无疑将鸿蒙智行的技术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
虽然鸿蒙智行回应“不予置评”,并发布了上半年辅助驾驶报告,强调总里程、高速和城区辅助驾驶里程以及避险次数等数据,但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公众对其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质疑。
二来,曾经为鸿蒙智行带来巨大优势的“华为光环”,如今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一方面,消费者在购车时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对“华为赋能”的敏感度也大幅下降,会综合考虑车辆的性能、品质、价格、品牌等多方面因素。剥离“华为光环”后,鸿蒙智行背后各合作品牌,仅凭品牌基础难以支撑高销量。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大了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比亚迪喊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21款车型加配不加价,“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覆盖到了7万级到20万级的市场,让智能驾驶不再是少数品牌的专属。
三来,在产品迭代与资源分配上,鸿蒙智行同样存在滞后的问题。以问界M7为例,自2023年9月改款以来,至今没有较大的升级改款动作,在面对竞争对手不断推出的新款车型时,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反观智界S7,自2024年推出后,根据市场反馈和技术发展,迅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升级。
据《玩车专家》推测,华为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向问界M8、M9等车型倾斜,导致问界M7在研发、营销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进而影响了其改款和升级的速度。问界M8定位为中大型SUV,预计售价区间为35万至45万元,填补了问界系列在该价格区间的空白,华为对其寄予厚望,在资源分配上给予了更多支持。
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很可能会导致品牌内部车型发展失衡,削弱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最终影响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
交付封王只是序章,懂车帝撞车、光环褪色、资源内斗三线告急,鸿蒙智行“盛世”正被自己的影子追赶。
步步紧逼
智能驾驶赛道,向来是高手如云,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红海”。在这片战场上,鸿蒙智行与一众新势力以及科技巨头相比,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仍存在一些差距。
在新势力的赛道上,小鹏、理想、蔚来凭借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让鸿蒙智行压力重重。
从产品布局来看,小鹏汽车以轿车和SUV为主,通过不同车型覆盖不同价位区间,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理想汽车则聚焦于家庭用户,产品主打大空间、长续航,精准定位细分市场。蔚来以高端豪华路线示人,旗下车型不仅注重性能和智能配置,还在服务体验上投入大量资源,打造独特的用户社区文化。
相比之下,鸿蒙智行虽然品牌众多,但各品牌之间的定位和差异化不够清晰,存在一定的内部竞争。问界M9主打高端智能SUV市场,取得不错成绩,但其他车型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未能形成有效的产品矩阵合力。
在技术路线上,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巨大,其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在城市和高速路况下都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为用户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理想专注于增程式电动技术,通过优化发动机和电池的协同工作,有效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问题。蔚来则在换电技术上持续深耕,构建庞大的换电站网络,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能源补充方式。
鸿蒙智行虽有华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辅助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技术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上,与上述品牌仍有差距。比如,在一些复杂路况下,其自动驾驶系统的表现不如小鹏的XNGP系统稳定;在续航和补能方面,与理想和蔚来相比,也缺乏突出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在智能汽车领域,特斯拉、苹果、小米等科技巨头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特斯拉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先驱,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方面都占据着领先地位。特斯拉的 DOJO智算中心算力已达到100 EFLOPS,采用纯视觉路线和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接近完全自动驾驶的L5级别,其车型机器人也能够顺利实现。
在市场份额上,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大量用户,其车型在中高端纯电动车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相比之下,鸿蒙智行的算力与特斯拉存在较大差距,华为去年算力为5 EFLOPS,技术路线上的差异也使得鸿蒙智行在自动驾驶的成熟度和效率上与特斯拉有一定距离。
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其汽车项目进展较为神秘,但从其在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来看,一旦推出汽车产品,必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小米汽车自进入市场以来,发展势头迅猛,2025年9月交付量约4万辆,小米通过复用汽车产业链的传感器、电机等技术,可能加速智驾系统的集成创新,其在智能座舱和车机互联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鸿蒙智行与苹果、小米相比,在品牌跨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的多元化上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拓展技术边界,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行业飓风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驾驶行业将迎来诸多变革与发展。
其一,随着传感器技术、算法的不断升级,智能驾驶的自动化程度将持续提升,从目前的L2、L3级辅助驾驶向L4、L5级的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迈进。同时,人机交互也将迎来重大变革,从传统的按键、触摸屏交互向更加自然、智能的语音、手势交互发展。
鸿蒙智行应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实力。尤其是在算法优化、传感器融合和算力提升方面,努力突破技术瓶颈。例如,加强对极端场景下的算法训练,提高车辆在复杂天气和路况下的应对能力;研发更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多传感器之间的无缝协作,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
其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驾驶体验,而是期望车辆能够提供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务。
鸿蒙智行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推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创新车型。比如,对现有车型进行定期升级,优化车辆的续航里程、智能座舱交互体验、安全性能等方面。优化智能座舱的软件系统,使其操作更加流畅、界面更加友好,增加更多实用的功能。
此外,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车辆将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行驶轨迹、驾驶习惯、个人身份信息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将成为智能驾驶发展的重要保障。
鸿蒙智行需加强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匿名化处理等技术手段的应用,确保用户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完善,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保护责任,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综上所述,面对智能驾驶的未来趋势,鸿蒙智行既面临挑战,也拥有机遇。只有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从“新星”到“恒星”的华丽转身,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