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分钟掌握 STL容器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tB3S893ts3DB6HUxes4gA

STL 复杂无比,如果不清楚从哪里开始,可以从这里开始

面试官盯着我,笑着问了一句:

容器 std::priority_queue 底层实现是什么

这一问,很多人当场懵。脑子里闪过几个词:vector?堆?排序?

但到底哪个才是底层?

为什么建堆是 O(n) 而不是 O(n log n)

再问下去,更多人就彻底乱了:

std::priority_queue 默认大顶堆

  • 那查询最大值 O(1)
  • 查询第二大的值呢?
  • 查询倒数第二大的值呢?
  • 第 k 大的呢

这个从来没听说过呀!​

21天冲刺大厂面试 第三天 开始了

不是学不会,是没人系统梳理知识点

第一天:指针和引用区别

第二天:函数与虚函数

Part 01 提出问题:30 分钟掌握 STL

本文 分为三部分

  • STL有那些容器,各自使用场景
  • STL容器底层结构和时间复杂度
  • STL关键特性和部分源码分析

1. STL有那些容器,各自使用场景

  • 请简述STL中顺序容器、关联容器、无序关联容器和容器适配器各有哪几种?
  • 在以下场景中,你会选择哪种STL容器?请阐述理由。

2. STL容器底层结构和时间复杂度

  • vector 底层机制是什么?如何避免动态扩容
  • map 和 unordered_map 底层数据结构分别是什么?当数量大时候,最坏情况是时间复杂度多少?最坏情况性能(哈希冲突时O(n) 如何避免
  • sort 采用那个时间复杂度多少?如何实现的

3. STL关键特性和具体实现

  • stl 容器 迭代器,算法之间关系?
  • 偏特化和萃取机制 模版关系?
  • 移动语义 和模版 萃取有什么关系?

打卡输出

依赖准备:

MSVC STL

微软

https://github.com/microsoft/STL

Visual Studio默认使用的STL,活跃开发,可在线浏览或克隆到本地。

GCC libstdc++​

GNU项目

https://github.com/gcc-mirror/gcc

GCC编译器的标准库,代码在

libstdc++-v3

目录下。

LLVM libc++​

LLVM项目

https://github.com/llvm/llvm-project/tree/master/libcxx

LLVM/Clang编译器使用的标准库,设计现代,跨平台支持好。

SGI STL

Silicon Graphics

https://github.com/karottc/sgi-stl

一个历史版本,代码可读性好,非常适合学习底层实现原理。

https://github.com/steveLauwh/SGI-STL

SGI STL 是侯捷老师最推荐的可读性最高的一种STL实现。GCC 中用的就是这个版本的实现。

了解:

需要频繁随机访问,元素数量稳定

vector

连续的存储空间使得访问速度最快,缓存局部性好

需要频繁在序列中间进行插入/删除

list

链表结构使得增删操作仅需修改指针,效率高

需要既频繁随机访问,又频繁在头尾增删

deque

结合了数组和链表的特性,适合此类场景

需要元素自动排序

set

,

map

,

multiset

,

multimap

红黑树保证元素有序

需要极快的查找速度,且不关心顺序

unordered_set

,

unordered_map

哈希表提供平均常数时间复杂度的查找

需要后进先出 (LIFO) 或先进先出 (FIFO)​

stack

,

queue

容器适配器提供了清晰的接口,专为特定数据结构设计

序列容器

std::vector

动态数组

std::list

双向链表

std::deque

由“中央控制器”和多个缓冲区组成的双端队列

关联容器 (有序)​

std::set

/

std::map

红黑树 (平衡二叉搜索树)

std::multiset

/

std::multimap

红黑树 (平衡二叉搜索树)

关联容器 (无序)​

std::unordered_set

/

std::unordered_map

哈希表

std::unordered_multiset

/

std::unordered_multimap

哈希表

容器适配器

std::stack

默认基于

deque

,也可用

list

vector

std::queue

默认基于

deque

,也可用

list

std::priority_queue

基于

vector

并使用堆(heap)规则管理

数据结构可视化演示平台

  • https://visualgo.net/zh
  • https://www.cs.usfca.edu/~galles/visualization/Algorithms.html

Part 02 数据结构和时间复杂度

2.1 std::priority_queue

1. 了解:你知道 ,别人也知道

std::priority_queue 容器适配器底层就虽然底层是 vector,连续的数组https://en.cppreference.com/w/cpp/container/priority_queue.html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std::vector] 
    class Compare = [std::less]
> class priority_queue


但是堆也是通过数组来实现的,如图

算法

代码位置:

  • https://github.com/karottc/sgi-stl/blob/master/stl_queue.h

sgi-stl/├── stl_heap.h # priority_queue 的核心实现(堆算法)├── stl_queue.h # priority_queue 的类定义和接口├── heap.h # 可能包含堆算法(某些版本)└── algorithm # 包含堆相关的算法

pop_heap`实际上执行两个关键操作:

  1. ​交换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
  2. ​重新调整剩余元素以维持堆性质

https://github.com/karottc/sgi-stl/blob/master/stl_queue.h

void pop() {try {pop_heap(c.begin(), c.end(), comp); // 将最大元素移到末尾 O(log n)c.pop_back(); // 删除末尾元素} catch(...) {c.clear();throw;}}




让我用一个真实例子展示 `pop_heap` 到底在做什么。

假设我们有一个最大堆,存储着这些数字:

**初始堆:** [9, 5, 8, 2, 3, 7, 6]
``` shell
        9
       / \
      5   8
     / \ / \
    2  3 7  6

现在调用 pop_heap(v.begin(), v.end())

第一步:交换堆顶和末尾把根节点9和最后一个节点6交换位置:

        6  ← 新的根节点(临时)
       / \
      5   8
     / \ / \
    2  3 7  9  ← 原来的堆顶现在在末尾

数组变成:[6, 5, 8, 2, 3, 7, 9] 最后一个位置不是堆的范围了

第二步:向下调整堆从新的根节点6开始,与较大的子节点8比较,6 < 8,所以交换:

        8  ← 调整后的根节点
       / \
      5   6  ← 6下沉到这里
     / \ / \
    2  3 7  9

数组变成:[8, 5, 6, 2, 3, 7, 9]

第三步:继续调整检查6的位置,它的子节点是7,6 < 7,继续交换:

        8
       / \
      5   7  ← 7比6大,交换
     / \ / \
    2  3 6  9

最终数组:[8, 5, 7, 2, 3, 6, 9]

vector<int> data = {9, 5, 8, 2, 3, 7, 6};
make_heap(data.begin(), data.end());  // 建堆

// 弹出堆顶
pop_heap(data.begin(), data.end());   // 9被移到末尾,前n-1个元素重新调整成堆
data.pop_back();                      // 真正删除原来的堆顶元素9

push 操作 回忆 堆操作 (1) 建堆 (2) 调整堆

https://en.cppreference.com/w/cpp/container/priority_queue/push.html
https://github.com/karottc/sgi-stl/blob/master/stl_queue.h
void push(const value_type& __x) {
    try {
        c.push_back(__x);              // 先将元素加入底层容器
        push_heap(c.begin(), c.end(), comp);  // 然后调整堆结构
    } catch(...) {
        c.clear();
        throw;
    }
}
说明:sort_heap 是排序算法 在这里不用

push_heap 的过程,使用示例 {9, 5, 8, 2, 3, 7, 6}。

初始最大堆: [9, 5, 8, 2, 3, 7, 6]

        9
       / \
      5   8
     / \ / \
    2  3 7  6

第一步:手动添加新元素假设我们要添加元素 10,先执行 data.push_back(10):数组变成:[9, 5, 8, 2, 3, 7, 6, 10]

此时的树结构(暂时破坏堆性质):

        9
       / \
      5   8
     / \ / \
    2  3 7  6
   /
  10  ← 新元素,但位置不对

第二步:调用 push_heap 进行调整现在调用 push_heap(data.begin(), data.end()),开始向上调整:

调整过程:

  1. 新元素10在索引7,其父节点在索引(7-1)/2=3,即元素2
  2. 10 > 2,所以交换位置:
        9
       / \
      5   8
     / \ / \
    10 3 7  6  ← 10上浮一层
   /
  2

数组:[9, 5, 8, 10, 3, 7, 6, 2]

  1. 10现在在索引3,其父节点在索引(3-1)/2=1,即元素5
  2. 10 > 5,继续交换:
        9
       / \
      10  8
     / \ / \
    5  3 7  6  ← 10继续上浮
   /
  2

数组:[9, 10, 8, 5, 3, 7, 6, 2]

  1. 10现在在索引1,其父节点在索引(1-1)/2=0,即根节点9
  2. 10 > 9,继续交换:
        10
       / \
      9   8
     / \ / \
    5  3 7  6  ← 10到达堆顶
   /
  2

数组:[10, 9, 8, 5, 3, 7, 6, 2]

最终结果: 新元素10经过3次比较和交换,从叶子节点一路上浮到堆顶,重新构成了有效的最大堆。

关键要点:

  • push_heap 不添加元素,只负责调整堆结构
  • 调整过程是自底向上的,新元素不断与父节点比较并上浮
  • 时间复杂度是 O(log n),因为只需要沿着树的高度向上调整

(完整代码示例)

vector<int> data = {9, 5, 8, 2, 3, 7, 6};
make_heap(data.begin(), data.end());  // 先建堆

// 添加新元素并调整堆
data.push_back(10);                   // 先手动添加
push_heap(data.begin(), data.end());  // 再调整堆结构

为什么是 O(log n) 而不是 O(n):

  • 堆的树形结构决定了调整路径的长度
  • 即使有100万个元素,堆的高度也只有约20层
  • 最坏情况下也只需要20次比较,不会随着数据量线性增长

第一步:添加元素 - O(1)

data.push_back(10) 只是简单地在数组末尾添加元素

第二步:向上调整堆 - O(log n)

这是 push_heap 的核心操作,新元素10需要从叶子节点向上"浮动"到正确位置:

  1. 第一次比较:10 vs 父节点2 → 交换 (10 > 2)
  2. 第二次比较:10 vs 父节点5 → 交换 (10 > 5)
  3. 第三次比较:10 vs 父节点9 → 交换 (10 > 9)

总共进行了 3次比较和交换,正好等于树的高度。

时间复杂度证明:

  • 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有n个元素的堆高度是 log₂n
  • 最坏情况下,新元素需要从最底层一直浮动到根节点
  • 每次浮动只需要与父节点比较一次
  • 所以时间复杂度是 O(log n)

数据量   堆高度   push_heap最坏情况

8       3       3次比较

16      4       4次比较  

1024    10      10次比较

100万   20      20次比较


场景基本操作

void testHeap() {
    vector<int> data{ 3,1,2,7,5 };
    //构造堆,最大堆
    make_heap(data.begin(), data.end(), less<int>());
    //pop堆顶元素,最大的元素
    pop_heap(data.begin(), data.end(), less<int>());
    cout << data.back() << endl;//输出7
    data.pop_back();
  是vector的末尾。
(4)sort_heap()对整个堆排序


std::priority_queue 的本质是一个容器适配器​(Container Adapter),

它通过依赖底层容器(如 vectordeque)来存储数据,并利用 make_heappush_heappop_heap这一系列泛型算法来在底层容器上维护堆结构,从而提供优先级队列的接口和行为

STL 第一个特性 技术 容器 和算法 集合

make_heap

 priority_queue(const _Compare& __x, const _Sequence& __s) 
    : c(__s), comp(__x) 
    { make_heap(c.begin(), c.end(), comp); }


vector<int> data = {3, 1, 4, 1, 5, 9, 2, 6};
make_heap(data.begin(), data.end());  // 线性时间建堆
cout << "最大堆顶: " << data.front() << endl;  // 输出9


初始数组: [3, 1, 4, 1, 5, 9, 2, 6]

        3
       / \
      1   4
     / \ / \
    1  5 9  2
   /
  6

make_heap 的核心思想是自底向上构建堆,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向前调整。

构建过程详解:

第一步:找到调整起点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的索引 = (n/2) - 1 = (8/2) - 1 = 3所以从索引3(值为1)开始调整

第二步:调整索引3(值为1)

        3
       / \
      1   4
     / \ / \
    1  5 9  2   ← 索引3的1不需要调整(没有右子节点,且1 > 6?不对,左子节点是6)
   /
  6

实际上索引3的节点1有左子节点6(索引7),1 < 6,需要交换:

        3
       / \
      1   4
     / \ / \
    6  5 9  2
   /
  1

数组变为:[3, 1, 4, 6, 5, 9, 2, 1]

第三步:调整索引2(值为4)4的子节点是9和2,4 < 9,交换:

        3
       / \
      1   9
     / \ / \
    6  5 4  2
   /
  1

数组变为:[3, 1, 9, 6, 5, 4, 2, 1]

第四步:调整索引1(值为1)1的子节点是6和5,1 < 6,交换:

        3
       / \
      6   9
     / \ / \
    1  5 4  2
   /
  1

现在1在索引3,需要继续向下调整。1的子节点是1(索引7),1 >= 1,停止。数组变为:[3, 6, 9, 1, 5, 4, 2, 1]

第五步:调整索引0(值为3)3的子节点是6和9,3 < 9,交换:

        9
       / \
      6   3
     / \ / \
    1  5 4  2
   /
  1

现在3在索引2,需要继续调整。3的子节点是4和2,3 < 4,交换:

        9
       / \
      6   4
     / \ / \
    1  5 3  2
   /
  1

数组变为:[9, 6, 4, 1, 5, 3, 2, 1]

最终最大堆: [9, 6, 4, 1, 5, 3, 2, 1]

        9
       / \
      6   4
     / \ / \
    1  5 3  2
   /
  1

make_heap建堆时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O(n)​,而不是直觉上的 O(n log n)

为什么是 O(n)?

考虑完全二叉树:

  • 有 n/2 个叶子节点(高度为0):不需要调整
  • 有 n/4 个节点高度为1:最多调整1次
  • 有 n/8 个节点高度为2:最多调整2次
  • ...
  • 有 1 个根节点高度为 h:最多调整 h 次

总操作次数:

T(n) = n/4 * 1 + n/8 * 2 + n/16 * 3 + ... + 1 * h
     < n * (1/4 + 2/8 + 3/16 + ...)
     = O(n)

#STL面试 #C++进阶 #大厂面试 #程序员成长 #分布式存储

别人知道:你不知道 堆时间复杂度

问:大顶堆获取最大值 时间复杂度多少 o(1)

问:大顶堆获取最小值呢 ,倒数第二小, 时间复杂度多少 ?

根据堆性质 ,

  • 一次堆调整 只能保证 根节点是最大的,根的兄弟之间无法判断大小的。【这里不是不是搜索树,每个这个特性】
  • 但是 清楚,叶子几点很多是最小的,n/2 --n 之间。

大顶堆

O(1)

O(n)

O(log n)

小顶堆

O(n)

O(1)

O(log n)

有序数组

O(1)

O(1)

O(n)

平衡二叉搜索树

O(log n)

O(log n)

O(log n)

让我用具体例子说明。假设大顶堆:[9, 6, 8, 3, 5, 7, 1]

        9
       / \
      6   8
     / \ / \
    3  5 7  1  ← 最小值1,第二小可能是3

为什么还是 O(n):

要找第二小的值,你不能简单地找到最小值就停止,因为:

  1. 你需要找到最小的两个值
  2. 第二小的值可能在任何位置,不一定紧挨着最小值
  3. 可能存在重复的最小值

查找过程:

vector<int> max_heap = {9, 6, 8, 3, 5, 7, 1};
int min1 = INT_MAX;  // 最小值
int min2 = INT_MAX;  // 第二小值

// 必须遍历整个堆,同时跟踪最小的两个值
for(int i = 0; i < max_heap.size(); i++) {
    if(max_heap[i] < min1) {
        min2 = min1;  // 原来的最小值变成第二小
        min1 = max_heap[i];  // 更新最小值
    } else if(max_heap[i] < min2 && max_heap[i] != min1) {
        min2 = max_heap[i];  // 更新第二小值
    }
}
// 最终 min1=1, min2=3

特殊情况处理:

  • 如果最小值有重复,比如堆中有两个1,那么第二小值就是1
  • 如果堆中所有元素都相同,那么最小值和第二小值相同
  • 如果堆只有一个元素,那么没有第二小值

时间复杂度分析:

  • 必须遍历所有 n 个元素
  • 每个元素最多比较2次
  • 总体时间复杂度 O(n)

堆:合理的疑问,倒数第二小值 为什么不是一定在叶子节点吗?

为什么必须遍历所有 n 个元素?

  • 堆结构限制:大顶堆只保证根节点是最大值,但最小值和第二小值可能出现在任何位置,包括内部节点或叶子节点。如果只遍历叶子节点(大约 n/2 个),可能会错过内部节点中的较小值。
  • 示例分析:考虑一个大顶堆 [10, 2, 9, 1, 3, 8, 7],其树结构如下
      10
     /  \
    2    9
   / \  / \
  1  3 8  7


你在STL源码分析中还遇到过哪些难题?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发散 堆排序,快速排序 计算top k时间复杂度多少,能优化吗?

审题: 计算 top k ,只要第 k 个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排序

完全排序

sort 整体排序

O(n log n)

O(1)

需要全排序

最小堆维护 k 个元素

动态维护 top-k

O(n log k)

O(k)

k ≪ n

Quickselect / nth_element

部分划分

平均 O(n),最坏 O(n²)

O(1)

只需 top-k 阈值

我们要找出数组中前 K 大(或前 K 小)的元素,

核心思想是:不必完全排序,只要确定 “第 K 个元素” 的位置即可。

这时 QuickSort 可以 “剪枝” —— 每次只递归到一边。

// C++ 风格示意
int quickselect(vector<int>& a, int l, int r, int k) {
    int pivot = partition(a, l, r); // 快排中的 partition
    int cnt = r - pivot + 1; // pivot 右侧元素数量
    if (cnt == k) return a[pivot];
    else if (cnt > k) return quickselect(a, pivot+1, r, k);
    else return quickselect(a, l, pivot-1, k - cnt);
}

快速选择算法基于快速排序的分区思想,

但关键区别在于它只递归处理包含目标元素的那一侧,而不是像快速排序那样处理两侧

设总数据量为n,则递归调用序列为:

  • 第一次分区:处理n个元素
  • 第二次分区:处理约n/2个元素
  • 第三次分区:处理约n/4个元素
  • ...

T(n) = O(n) + O(n/2) + O(n/4) + ...= O(n × (1 + 1/2 + 1/4 + 1/8 + ...))= O(n × 2)= O(n)

总操作次数 = n + n/2 + n/4 + n/8 + ... ≈ 2n

2.2 std::unordered_map 和 map find 时间复杂多少

https://github.com/karottc/sgi-stl/blob/master/stl_hashtable.h

SGI STL的hashtable通过开链法实现,查找操作在平均情况下非常高效(O(1)),

但其性能依赖于哈希函数的质量和合理的负载因子。

在最坏情况下,查找性能会下降(O(n))

这个情况该如何优化?

  • Java 8+的HashMap 在桶的链表过长时转换为红黑树
  • Java 的 ConcurrentSkipListMap 是一个 并发跳表 实现

为什么 Redis 选跳表

  1. 支持有序操作:跳表天然支持范围查找、按排名取值、按 score 排序等,这正是有序集合(ZSET)所需。
  2. 实现简单且高效:比红黑树实现更清晰、代码更短、易于维护。
  3. 便于维护排名信息:跳表通过 span 字段天然支持 O(log n) 的按排名定位(这是平衡树要额外维护子树大小等信息的替代方案)。

Part 3 机制

请参考:课件

  • https://github.com/ZachL1/Bilibili-plus/blob/master/C%2B%2B-STL-HouJie/slide/Slide.pdf

3.1 迭代器与萃取

迭代器:扮演容器与算法之间的桥梁,是所谓的 “泛型指针”

native pointer 也是一种迭代器

既能处理 class iterator,也能处理 pointer iterator

这就是 iterator_traits 登场的原因

主要功能

  • 提供迭代器的标准化类型信息接口
  • 让算法无需关心迭代器的具体实现细节
  • 支持指针也能作为迭代器使用
template <class T>
struct iterator_traits<T*> {
    typedef T value_type;
    typedef T* pointer;
    typedef T& reference;
    typedef ptrdiff_t difference_type;
    typedef random_access_iterator_tag iterator_category;
};

#include <iterator>
#include <type_traits>

int main() {
    using traits = std::iterator_traits<int*>;
    static_assert(std::is_same_v<traits::value_type, int>);
    static_assert(std::is_same_v<traits::pointer, int*>);
    static_assert(std::is_same_v<traits::reference, int&>);
    static_assert(std::is_same_v<traits::difference_type, std::ptrdiff_t>);
    static_assert(std::is_same_v<traits::iterator_category, std::random_access_iterator_tag>);
}


template<typename Iterator>
void process_range(Iterator first, Iterator last) {
    // 这个算法既能接受 vector<int>::iterator
    // 也能接受 int*,因为两者都有相同的 traits 接口
    using value_type = typename iterator_traits<Iterator>::value_type;
    // ...
}

// 使用示例
std::vector<int> vec = {1, 2, 3};
int arr[] = {1, 2, 3};

process_range(vec.begin(), vec.end());  // 迭代器
process_range(arr, arr + 3);           // 原生指针 ✅



提示: c struct 为不支持继承

成员函数

❌ 不支持

✅ 支持

访问控制

❌ 无 public/private

✅ 支持 public/private/protected

继承

❌ 不支持

✅ 支持

多态

❌ 不支持

✅ 支持(虚函数)

构造函数

❌ 无

✅ 支持

析构函数

❌ 无

✅ 支持

运算符重载

❌ 不支持

✅ 支持

3.2 算法

3.3 编译期优化

多态机制

模板特化、SFINAE

虚函数、继承

条件分支

if constexpr

、特化

if-else

、switch

类型检查

static_assert

、type_traits

dynamic_cast

、typeid

循环展开

模板递归、

std::make_index_sequence

for/while 循环

算法选择

标签分发 (Tag Dispatching)

运行时参数判断

3.4 移动语义 和萃取关系

std::move

概念

  • std::move 并不会移动对象,它只是 将左值转换为右值引用。
  • 用于触发移动构造函数或移动赋值运算符。

标准实现(C++17/20)

一般在 <utility> 头文件中:

namespace std {

template <class T>
constexpr typename remove_reference<T>::type&& move(T&& t) noexcept {
    return static_cast<typename remove_reference<T>::type&&>(t);
}

} // namespace std

分析:

  • remove_reference<T>::type 去掉引用。
  • 然后通过 static_cast<...&&> 转换为右值引用。
typename std::remove_reference<T>::type

背景

C++ 中,模板参数 T 可能是:

  • 普通类型:int
  • 左值引用类型:int&
  • 右值引用类型:int&&

在做 移动语义完美转发 时,我们常常希望去掉引用类型,得到原始的“裸类型”。

std::remove_reference

这是一个 类型萃取 (type trait),定义在 <type_traits> 中: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remove_reference      { typedef T type; };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remove_reference<T&>  { typedef T type; };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remove_reference<T&&> { typedef T type; };

分析: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也就是说,不管传入的是左值引用还是右值引用,它都去掉了引用符号,得到“原始类型”。

为什么在 std::move 中要用它?

template <class T>
constexpr typename remove_reference<T>::type&& move(T&& t) noexcept {
    return static_cast<typename remove_reference<T>::type&&>(t);
}

步骤拆解:

  1. T&& t 是一个 万能引用(Forwarding Reference),可能是左值也可能是右值。
  2. 我们想把它转成右值引用触发移动构造:如果 T 是 int&(传入的是左值),T&& → int& && → 折叠规则 → int&如果 T 是 int(传入的是右值),T&& → int&&
  3. 所以我们先用 remove_reference<T>::type 去掉引用,得到原始类型。
  4. 然后再加上 && → 转成右值引用。
int x = 5;
int&& y = std::move(x);  // x 是左值

std::string s1 = "hello";
std::string s2 = std::move(s1);  // move触发的是 std::string 的移动构造函数



执行流程:

  1. std::move(s1) → 编译期完成类型转换,得到 std::string&&
  2. s2 调用 移动构造函数:把 s1 内部指针、容量等资源直接转移给 s2s1 变成空状态(不再持有原资源)

总结:

  • std::move 只是告诉编译器“把这个对象当右值使用”
  • 真正的移动操作发生在 移动构造函数或移动赋值运算符 调用时(运行期)

执行期

无,编译期

有,运行期

作用

类型转换 → 左值变右值引用

资源搬运

代码生成

有(指针、内存搬移等)

2. std::forward

概念

  • std::forward 用于 完美转发。
  • 保留传入参数的值类别(左值或右值)。

标准实现(C++17/20)

也在 <utility> 头文件中:

namespace std {

template <class T>
constexpr T&& forward(typename remove_reference<T>::type& t) noexcept {
    return static_cast<T&&>(t);
}

template <class T>
constexpr T&& forward(typename remove_reference<T>::type&& t) noexcept {
    static_assert(!is_lvalue_reference<T>::value, "bad forward");
    return static_cast<T&&>(t);
}

} // namespace std

分析:

  • forward<T> 根据模板参数 T 判断 t 是左值还是右值。
  • static_cast<T&&> 保持原始类型属性:如果 T 是 U& → 左值引用如果 T 是 U → 右值引用
  • 常和 万能引用(T&&) 搭配使用,实现在模板中参数的完美转发。

参考

1. 侯捷C++系列视频

  • https://github.com/ZachL1/Bilibili-plus
  • https://linux.do/t/topic/448148
  • https://blog.51cto.com/binghe001/5245835
  • https://github.com/steveLauwh/SGI-STL

2. 历史文章

21天c++面试突击加强营 开始了

咨询请访问:

别想太多--只管去面

别想太多--只管去面

#牛客解忧铺##大厂面试问八股多还是项目多?#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