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国际化用户增长分析面经
在市场启动初期,你认为我们应该优先解决司机端还是乘客端的问题?是“有车没人打”,还是“有人打不到车”?你的“冷启动”策略是什么?
设计一个新用户激励方案来吸引日本的用户完成c 端用户的第一次滴滴打车
追问: 在设计方案时,你会如何考虑当地的文化、支付习惯和竞争对手(如Uber)已有的用户心智?
当一个乘客完成了首次乘车后,你会设计哪些后续的运营动作(例如,通过Push、优惠券、会员体系等),来培养他的乘车习惯,提升次月留存率?
团队在讨论一个补贴策略:方案A是给乘客“固定金额”的打车金;方案B是给乘客“折扣券”,优惠力度与乘车距离挂钩。如何设计一个严谨的A/B实验来判断哪个方案对提升“订单量”和“GMV”更有效?
设计一个Dashboard来帮助业务快速发现异常,放哪些最核心的指标来监控乘客端、司机端和平台整体的健康状况?
如何通过数据来识别出城市中哪些区域在哪些时段是“打车难”的?(说 sql 思路)
进入某个市场一个月后,数据显示用户的“完单率”(从叫车到成功上车)很低,大量用户在司机接单后取消了订单。会如何系统性地分析这背后的原因?
会如何设计一个动态调价的策略?除了时间和地理位置,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来触发和决定调价的幅度?
开拓一个新的国际市场时,建立乘客和司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至关重要。作为增长你会关注哪些数据指标来监控平台的安全状况?并可以提出哪些产品或运营策略,来系统性地提升双方的安全感?
滴滴有快车、专车、拼车等多种业务线。在进入日本市场时,我们应该一开始就推出所有业务线,还是集中资源先打透一个?你的决策逻辑是什么?
你对日本有什么了解吗?你认为在这些市场做用户增长,与在中国市场相比,最大的不同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