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的总结后端面经

面试官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正式阅读本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下本文的目的。与其他的拓展知识与增加技术深度不同。本文简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通过面试,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阅读面经的目的。下面将对面试官的心理进行分析,从面试官的角度来确定我们的面经要怎么做。

面试环节

从面试轮次上来说,分为:

  • 技术面,部门内部面试
  • 技术面,部门leader面
  • 技术面,交叉面试(兄弟部门)
  • 技术面,部门大领导面试(高p)
  • hr面

部门内部面试更多的是从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挖掘,这部分也就是所说的八股文最多的一环。

leader面分为两种,技术leader和业务leader。技术leader一般会对技术的深度进行挖掘,挑2-3个技术难点,展开叙述。业务leader相对简单,会着重询问以往项目经验,项目难点等。

交叉面试一般由兄弟部门来面试,避免面试时单一部门的判断不准。还有一种情况是hc在多个部门都有,大家也是在挑人。

部门大领导一般侧重广度,对你以往做过的项目比较感兴趣。hr面更侧重对个人的素质,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

一般来讲,基本的面试分为几个步骤

  • 自我介绍
  • 技术知识
  • 项目介绍
  • 发展期望

本文着重讲述技术知识这个部分

知识的自我储备与他人储备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面试官的问题是否有迹可寻。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所以技术问题肯定围绕这个人在项目中实际应用,或者在即将做的业务相关,再或者部门的整体要求(例如算法,技术栈等)。

个人的知识储备跟面试官的知识储备是不一致的,或者说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储备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面试官的大部分问题会围绕面试者的知识储备和业务需要的技术来问。即,一个全栈的面试官在面试前端候选人时不会问后端的问题。

所以两者知识储备越契合的时候,面试通过的几率越高。

技术的广度与深度

上一段说了知识储备的问题,那是不是一定就要求了面试者要完全了解面试官的知识储备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涉及到了一个面试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

如上图,每一个面试者其实会对应不同的级别有能力模型的要求。

比如一个p5,我们只要求对各种基础熟悉,能使用框架,能解决开发时遇到的问题。

而一个p6,我们要求是能够独立开发,对工程化,编译原理熟悉,能够指导p5的工作。

而一个p7则要求对底层了解,框架精通,技术视野广阔等。还可能加上成果产出。

所以在面试的时候,面试的问题不是无端的讲出来的,往往跟随面试官自己的知识脉络,层层递进。

可能开始的时候,问了一个作用域的问题,看到你回答的很好,所以想提高点,继续询问编译原理。在编译原理回答的很好的时候,继续去问v8底层。这种层层递进的询问,能够有效的了解你的知识的深度有多深,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而对某一个领域深度挖掘后,确定了你在这个领域的天花板之后,会换另外一个领域继续挖掘。在满足基础的要求后,会延伸到其他面试官所熟悉的领域,用来测试你的知识广度。

面试期待

一般来说面试官自己心里是有一个能力模型作为评估候选人的,但这个模型并不是稳固的,而是变化的。

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在胜任的前提下,其他的都是加分项。所以准备面经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自己职位对应的能力模型,然后有对针对性的补足自己的能力。然后整理深度与广度两个部分,其中深度优先级高于广度。精而不广和广而不精的能力取舍,在基层开发人员身上,精度更重要。

一般来说面试官在询问问题时,对于基础问题已经回答很好的时候,尝试挖掘技术深度的时候,这些深挖的内容都是加分项,这部分的评分会更高。有一部分面试官喜欢从你的简历上挖掘问题,所以简历上不会的不要写。

而在某个领域得不到期望的回答,换另外一个领域时,对于个人的评价相对而言会逐步降低。当他尝试问了超过3个不同领域,而无法得到满意答复的时候,基本就意味着你的面试可以终止了。

#你最讨厌面试问你什么?#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08-28 19:37
中北大学 Java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