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嵌入式“Dirty Work”之路
当初选择做嵌入式开发的时候,我憧憬的是操作系统、协议栈、人工智能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但真正进入工作以后,我发现自己花最多时间的,其实是一些琐碎、枯燥却又绕不开的“dirty work”。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却一步步塑造了我对嵌入式的理解。
1. 和硬件死磕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刚入行时调试一块新板子。上电之后,板子就是没反应。我拿着万用表一点点量电压,拿示波器去看时钟信号,甚至焊了好几根飞线。最后发现问题并不在软件,而是某个电源芯片的供电不足。虽然“黑锅”一开始扣在了软件头上,但那几天的排查让我真正学会了如何和硬件打交道。
2. 驱动移植的反复试错
嵌入式开发,驱动移植是常规操作。我曾经为了让一个 SPI 屏幕正常显示,反复对照芯片手册改寄存器配置。每次修改都要重新编译、下载、观察现象,然后继续调整。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做同样的动作。虽然很枯燥,但当屏幕第一次亮起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至今都记得。也正是这些试错,让我慢慢熟悉了不同厂商芯片的差异。
3. 追踪偶发 Bug
Bug 是嵌入式开发的常客,尤其是那些偶发问题。我曾遇到过一个串口偶尔丢包的情况。复现它花了好几天,每次都要不停重启、打日志、观察波形。最后定位到是 DMA 和中断优先级冲突。虽然过程枯燥得令人抓狂,但解决问题之后,我对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4. 枯燥的文档与测试
除了写代码,我还做过大量的文档和测试工作。接口说明、用户手册、测试报告,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但实际写的时候要把复杂的逻辑讲清楚,还得反复验证每个测试点。有时候硬件改版或需求调整,我就得把这些文档从头再改一遍。虽然枯燥,却让我体会到产品交付的完整性远不只是“代码能跑”。
5. 我对“Dirty Work”的理解
一路走来,我发现所谓的“dirty work”,其实才是嵌入式的日常。没有硬件调试,系统就跑不起来;没有耐心移植驱动,外设就成摆设;没有严谨的测试和文档,产品就难以交付。这些脏活累活虽然不光鲜,但却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我的耐心、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做过哪些dirty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