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焦虑并不会变成动力
我真正刷牛客是从2023年开始,那时候我刚研一准备跨研二,对就业的感知还是比较弱,印象中那时候就开始就挺多同学在牛客分享自己的情绪或者是求职的状态,这种焦虑的情绪也确实具有“传染性”,以至于我不得不提前准备我的找工作之路。
作为刚入职两个月的2025届小前辈,我的秋招感受还挺深刻的,当然我的个人经历不能作为人生规划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按流程来,我应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24年秋招我大概投递了30家公司(没有具体统计),得到面试机会还算比较多,
offer收获也相对可观,最终从我最关注的WLB工作氛围考虑,毕业去向选择了去哪儿。
从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秋招的核心是“反焦虑式规划”,我复盘了几点我的经验。
“准备与行动”
我是典型的J人,我大概从研二开始就拉了时间线,个人觉得对抗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行动,如果你一直停留在思考阶段,终将停滞不前。记得我本科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位在去哪儿工作的前辈,他给我说,在有机会且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早去尝试其他事情,做好长期规划,人生会更有掌控感。
这段话对我很受用,从24年春节回来开始,我就制定了全年规划:
·3月开始一边刷题一边找实习。无论实习还是秋招正式批,刷题的过程中八股要背,也要搞懂为什么,面试官大概会考察这些
·4-7月集中精力实习
·8月开始准备投递,过程中时刻复盘自己的面试结果,以及还需要准备的项目;另外也提一下项目/实习上,要讲明价值和自己的思考,不建议只说用了什么技术。
·9月面试过后,开始关注自己心仪公司,了解公司情况,以便于后面Offer的选择
基本上是严格按照着计划执行。有一说一,在面试阶段,我觉得去哪儿的校招流程是最高效最丝滑的,一天三面,反馈很快,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每一位求职者,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另外我对技术面试官的印象也蛮不错的,应该是比较大佬级别,提问的内容都很精准。在 Offer选择上,因为我自己比较关注工作生活平衡吧,加上去哪儿的居家办公很有吸引力,最终pick去哪儿。
“抉择与考量”
在我读研阶段,也有想过是否要继续申博,以后参加选调或者进高校,当然最后是没有选择这条路,我发现萌生的这些想法只不过是我焦虑的产物。最终渴望自由的我,还是选择早点毕业,早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既然专注于企业就业,不外乎就是要参加实习、刷题、看面经了。现在我已经在去哪儿实习+入职几个月了,自己的学界知识依然能在企业里用到,所以此刻在彷徨于深造还是企业就业的朋友,无需担心,学界和工业界并无优劣之分。
入职去哪儿后,发现去哪儿的应届生培训,是适合想踏实学东西的,我就怕刚工作的时候代码会写得乱七八糟的,然后没人管。确实从我入职landing的这段时间里,去哪儿的应届生培训还挺好,时间长、循序渐进,从基础技术知识培训到后面业务实践,能学到很多,从各个老师和课程中,他们会有总结、有引导、带领我们去拆解知识、一点点学习,以及老师的思维模式,很值得学习。还有我们的1v1导师,会根据我们的作业给我们讲解业务知识,学到很多。
日常氛围也是我看重的点,前辈会分享技术知识、有双周组会讨论问题、实践新东西等等。这些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例子,也让我看到了职场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在学校里无法去认知到的东西。
“笃定与前行”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一年好像经历了很多很多,回过头来看现在的选择,会发现其实当时自己所焦虑的事情并不严重,但人生是具有随机性的,也不一定我的经历能复刻到所有人的身上,既然认准的选择就坚定地走下去吧。
说回到秋招,去哪儿是我秋招收到最满意的Offer,也算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入职至今,我现在内心更加笃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团队氛围不错
·工作生活平衡
·入职landing友好
·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真正意义上的拥抱自由
当然并不是说选择的结果是最完美的,但我仍认为是我现阶段最适合我的一次选择。今年的秋招其实已经悄悄开始了,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收起「无用的焦虑」,迈出你的脚步,先行动起来,等你经历过你会发现秋招受阻真的都是小事。也希望我的经历和分享能为学弟学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期待大家投递去哪儿,我们一起成为同事!
#去哪儿旅行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