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记忆:在历史坐标上校准和平的刻度

各位读者:

     大家好!

    《科技眼・看世界》栏目又与大家见面了!

    随着《华尔街科技眼》与中日韩学界与商界资源的深度联动,三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前景已成为《华尔街科技眼》的核心关注领域。作为旗下特色栏目,《科技眼・看世界》将始终秉持 “中华底蕴、东亚情怀、全球视野” 的理念,于周末为您奉上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精品内容——从产业链协同的前沿观察,到文明互鉴的生动叙事,让您在字里行间读懂区域合作的脉动,看见科技与人文交织的世界图景。

   又是一年 8・15。1945 年的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 —— 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为那场席卷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画上了关键句点。

    八十年光阴流转,对和平的坚守与践行从未停歇。作为《华尔街科技眼》专栏作者、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川村范行始终是中日友好的积极推动者。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他再次通过《科技眼・看世界》栏目分享观点,以学者的深度与热忱,为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注入思想力量。

‍‍‍

观点:川村范行

编辑:cc孙聪颖

1945年8月15日,短波电台里天皇玉音放送的颤音,为持续十四年的战火画上句点。这一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日、韩国摆脱殖民统治的光复节,更在两年后成为印度宣告独立的里程碑——整个亚洲在这一天挣脱枷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照亮了多国民众的新生之路。

八十年流转,8月15日早已超越单一国家的纪念范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坐标:它是战火熄灭的信号,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见证,更是对“永不重蹈覆辙”的集体宣誓,呼唤着和平的永恒价值。

而在2025年的8月15日,韩国还迎来了特殊时刻,李在明于光复节当晚在首尔光化门广场举行第21届总统国民任命仪式,80名国民代表向其授予任命状。(详情见:独家:韩国总统李在明接过国民任命状!)这场仪式旨在弥补因提前大选、政府直接上台而省略的就职典礼,也被视为李在明“国民主权政府”理念的重要落地,让这一天在纪念历史的同时,更添一份对和平发展的当代实践意义。(详情见:群龙无首的大韩民国迎来了“李在明时代”)

 一位日本学者的和平实践:在伤痕处架桥

在这样一个交织着历史记忆与未来期许的时间节点上,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呼应着8月15日的和平呼唤。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川村范行,便是这场历史对话中执着的摆渡人。作为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兼东海日中关系学会会长,这位深耕中日关系研究半世纪的学者,不仅以《日中关系论》《现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等著作搭建学术桥梁,更在近十年间推动建立了中日大学生讨论会交流机制,促成数百名日本青年赴华研学,让亲历战争的老者与和平年代的晚辈围坐一堂,用口述历史缝合记忆的断层。那些带着樱花与牡丹图案的书信,正在悄然改写着历史认知的代际传递。

在近日中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主办的中日和平友好交流会上,川村范行仍用那个刺痛人心的细节撕开认知隔膜:7月7日的日历上,日本家庭在悬挂彩纸、诗笺纪念七夕,中国老人却在卢沟桥旁回忆着那段战火记忆。同样的日期,在两个民族的时间轴上,一个是风花雪月的符号,一个是山河破碎的开端。这种错位的根源,藏在当年东京的新闻审查档案里——3500万中国军民的伤亡数字被过滤成“圣战功绩”,南京城头的太阳旗被粉饰为“解放象征”,普通日本民众对“加害者”身份的集体失忆,早已埋下认知鸿沟的伏笔。川村范行教授总会引用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的名言:“对过去闭上眼睛的人,对现在也是盲目的。”

川村范行的清醒,来自他数次踏访中国战场遗址的经历。在沈阳918纪念馆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为遇难者名录墙前的鲜花驻足良久。

这些亲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战后八十年的和平从不是自然馈赠。和平的背后,一系列力量共同支撑 —— 日本宪法第九条 “放弃战争” 条款筑起堤坝,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墨迹未干时便启动贸易破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里 “不诉诸武力” 的承诺在岁月里沉淀出厚重分量。

“日中战争遗留问题资料馆”,就藏在名古屋里,那些来自中国民间的战损实物与日本军方的原始档案并置陈列,无声地诉说着:和平的密码,就藏在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里。

 兼爱非攻的现代诠释:从思想到行动

正是基于对历史伤痕的深刻体察,川村范行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当代和平实践相联结,试图为跨越国界的和解寻找更深厚的精神根基。

面对当下俄乌冲突、巴以炮火带来的安全警示,他常以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阐释自己的和平构想。他在演讲中曾这样解读:“墨子所说的‘兼爱’,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承认彼此的生存权与尊严;‘非攻’也不是放弃防御,而是拒绝以战争作为解决争端的优先选项。”这种智慧恰与当代国际关系的内核相通——就像他推动的中日地方政府环保合作项目,让污染治理技术跨越海峡共享,用民生合作消解对立情绪;就像他组织的战争遗孤寻亲活动,让血脉亲情冲破历史阴霾,证明人性的温度从未被战火灼伤。(详情见:独家|兼爱非攻:中日经贸友好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他正牵头组织中日韩学者共同撰写《东亚和平史纲》,试图在历史叙述中植入“兼爱”的视角:既记录中国军民的抗争,也不回避日本民众的战争创伤;既还原侵略战争的残酷,也珍视战后和解的每一步努力。他说:“墨子在战国乱世里呼唤的‘天下大同’,放到今天,就是让东海两岸的人们在历史认知里找到最大公约数。”

 首尔座谈会上的共鸣:世界和平,人心所向

同样是8月15日这一天,跨越朝鲜半岛的风也传递着相似的纪念。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旅韩侨学界座谈会在首尔举行,50余位在韩华侨华人、中资企业代表、留学生与外交官围坐一堂,在“华侨抗战史”图文展的黑白影像前,触摸那段共同的记忆。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方坤为座谈会做总结发言

座谈会上,侨胞代表追忆先辈们跨越重洋支援祖国抗战的壮举,那些寄往国内的每一笔捐款、每一件物资,都是海外赤子与故土的血脉相连;中资企业代表回溯战时民族工业在炮火中迁徙重生的历程,以当代企业的技术创新呼应着“实业救国”的初心;留学生们则在李光军教授“中国抗战对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讲座中,更清晰地看见:当年中国战场牵制的百万日军,如何为朝鲜半岛的光复减轻了压力——反法西斯战争从来不是孤立的战场,而是人类良知共同抵御黑暗的集体行动。

这种跨越国界的共鸣,恰是川村范行所期待的“兼爱”图景。当首尔的座谈会与名古屋的交流会遥相呼应,当北京的纪念大会将汇聚世界的目光,人们其实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把80年前那场胜利的意义,从历史教科书里解放出来,变成当代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而李在明在这一天接受国民任命状,开启新的执政阶段,也让这一天的韩国承载了更多面向未来的期许,在光复节纪念历史的同时,也在为国家新的发展注入动力,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将见证历史记忆的庄重表达。

可以想象,当受阅部队的坚定步伐,那不仅是对胜利的纪念,更是对和平的宣誓。只有:“看见彼此的伤痕,才能握紧共同的未来。”

八十年了,东海两岸的晨雾正在散去,是时候让两个民族的历史认知,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阳光下,校准成同样的长度——这或许,正是对“兼爱非攻”古老智慧最生动的现代注脚,也是所有珍爱和平者共同的心声,在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凝聚着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永恒追求。(详情见:日本政坛曝首相辞职乌龙,石破茂政权稳定性遭冲击)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