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像没有想象得漫长,于是每次过程都要实实在在地感受
第一个问题:我会如何讲述我这读研的三年呢?
我大概会这么说,这三年像是做了一个梦,梦里我体会到了所有曾经听到过的话,比如“读研,只有考上和毕业那一刻是开心的”,比如“人品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你的老板”……其中也经历了未曾经历过的辛酸,见识了未曾见识过的人心。你的前途,你的健康,你的一切在老师眼里都一文不值,他的名利才是他唯一在乎的事情,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大概需要往后的余生去慢慢治愈。
当然,在这个梦里,我也成长了很多,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事情努力就会有结果,明白了选择大于努力,也懂得了所谓的自尊并没有什么用,适当的摆烂或许也不会有什么错。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在这二十多岁美好的年纪,不应该一直活在焦虑中。
这个梦有点长,也有点苦,但终会有醒来的那一刻,梦醒了,天也就亮了。
第二个问题:我该要什么形式跟这三年告个别呢?让宿舍楼下的小花坛当一个载体吧,这玩意儿单调的像一张白纸,可是它宽敞、干净、亮堂,我就喜欢这种地方。
而我也很清楚,我自己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在室内生存的人,就包括我有朋友说在休息的时候他们可以窝在家里一天,那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就像我这个时候准备打包搬家,在屋里待了很久,慢慢觉得透不过气,会觉得累,但不是身体上的累,然后就会想,哎呀,我要出去走一走。这么看来,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发现了15分钟定律。
感谢小花园里常来的猫,猫真的很好,猫晚上陪我回寝室。我抱过猫,猫真乖真暖和,如果jio干净点不把我白色羽绒服踢脏就更好了。可惜我要离开,路太远了,带不走猫,希望猫过得好。
我生活过的地方,像天主教堂隔壁的家,像威海的宿舍楼,像西安租房过一年的小区,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枯木逢春,这些想法在我脑海中迸现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一个人做什么都不会觉得很孤单,不是说我不能再来这里,而是再来这里时,我的身份会非常不同。你要说我是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呢?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就是,其实我现在没有什么伤感的东西在,但就是我想记一下。因为我真的在这里度过了非常难忘的日子。
其实我的愿望感觉就一直都是这样:希要能在夏天晚上的时候和好朋友们出门逛夜市,散散步,冬天和喜欢的人比起牵着手候踩一踩新下的雪……在我的小学同学站在讲台上说自己的理想是长大成为一个神仙的时候,很真挚的胡说八道,那个年纪早已经过去了,我也有过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之所以那个时候连老师也没有抨击他,没有人嘲笑他,就是因为大家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想法,嗯是如何实现不了的。不过就是在清楚那些天马行空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幻想里的一刻,一定是想不到无论是多么平凡、接地气的心愿,实现的路上难免要吃很多苦头吧。
也许在发觉人各有各自的苦难的时候,开始生长出共情,可这份共情不是让我变得多愁善感、悲天悯人,而是会让我有意识:人真正成熟不是武装得看起来多么强大、又有一个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外壳,而是变得柔软,自己有觉知并且可触碰到的柔软。不过现在我把这个共情放到自己身上,不是没有期待,而是我停止许愿。我原来有想过,人在自怜的时候才最可怜,但就是在那种很平凡很简单的心愿总是差一点被实现的时候,生出委屈的心情也在所难免。
所以我决定停止许愿,不是说对生活丧失希望,就像我清楚真正治愈我的不是这个公园,或者这个校园,而是我自己一样,决定停止许愿应该是我精神独立时送给自己的成人礼吧,就是我不再将幸福的可能拴在未知的时间里,而是接受他平铺在我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我要做的是感受,是寻找,是体验。
#好好告别我的学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