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同事撕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则就会有各种摩擦,撕逼在职场上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同一件事,大家角度不一样,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在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需要甩锅,而不是扛着问题。
甩锅是形式,关键是不希望造成该问题的罪魁祸首是自己,导致后面绩效考核不佳。因为你的绩效往往跟业绩结果密切相关,负面结果影响更大。
要甩锅自然要撕逼,看怎么来说服或证明该问题不是己方引起,而是由对方引起,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优雅而有底线开撕。
优雅而有底线是互相给对方台阶下,有些事情看透不说透,点到为止就行,而不是呈上各种罪证,互相指责对方。
原因是往往跟你撕的同学是你长期合作部门的同事,你今日把关系搞僵,明日配合或许就是没那么顺畅。
再说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维持好的关系会比较有利,毕竟大家都是在工作。
既然原则已定,你怎么去撕逼是一门艺术手段,结合前面复盘的文章可以来说明你如何做才能更有效。
撕逼可以按前中后去说明,每个不同节点都有不同的事情可以去做:
1、撕逼前-准备呈词
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临时去撕逼,真只能靠临时反应,但如果你能提前准备论据和论点,则到时候能有理有据。
以某个产品线上问题为例,论据则是说明整体时间线,看每个节点的进展情况如何,卡点是什么原因,事后怎么做处理。
论据平铺直叙就好,虽然可能站在个人视角会尽量选取对己方有利的证据,但没有必要添油加醋说一番,尽量中立客观。
论据说事实缘由即可,不需要夹杂情绪在里面,所谓的“对事不对人”,即使中间你恨不得怼下对方,直接指出对方问题。
论点则是过程中暴露出哪些具体问题,是产品思考不全面,还是研发跟进不够,或者是资源不足造成,哪些事情后续可以避免,哪些需要进一步沉淀经验。
其实论点不用特别多,搞个两三条就是,或者理解为成功或失败的地方,站在己方和对方视角互相去看。
一个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己方或多或少都有些连带责任,你说清楚问题就行,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2、撕逼中-优雅论证
撕逼往往是公开层面的争议,这时就需要每个人去论证自己的情况,当然,结合前面的“呈词”如何更好地提前出来。
会议前的会邀你就得注意下,尤其是邀约的人员,原则是都是事情的相关方。
除了彼此业务外,甚至可以把协作的运营及研发喊着,让对方站在相对客观的视角来说明问题。
一个人的战斗往往比较卑微,因为你的视角受自己局限,再说临场反应并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他人能给予你视野的补充,甚至可以看到个人身上的不足。
会议中你就正常开会就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整体的时间线如何,站在彼此的角度看哪些问题需要被改善。
如果对某个问题大家有异议,则是可以看彼此的视角,看对方因为什么事情导致项目延期,有什么具体的方式能做。
异议的方式不要寄希望于达成共识,肯定在某些方面双方个不相让,这时就看看各自回退一步,差不多时候见好就好,真没有必要因为某个问题把两边的关系弄僵。
还有理解跟对方对某个问题看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大家对事情的理解不一致是因为信息没有拉齐,你所看到的内容是白色,对方看到的是黑色,这时互为换个角色,或许问题就比较能清楚解释。
3、事后-和气生财
撕逼后因为彼此都要长期合作,如果彼此在会上没那么愉快,会后可以做些弥补,拉近彼此的感情。
如果作为两方核心当事人,可以私下约着一起去吃个饭喝个酒,甚至约上彼此的老大,吹吹牛逼也行。
工作上一顿火锅解决不了,就两顿火锅解决,很多事情是因为彼此不熟悉,不信任,导致把问题放大。
如果两边足够熟悉,问题都能1对1解决掉,不用弄到台面上解决,核心点是彼此缺乏信任感,都认为对方不好沟通或者难以说服。
职场上你不能仅仅埋头把事情做好,更需要主动站出去push协作方。
你感觉别人都需要理解你,知道你做的事情,但实际上对方根本没有动力来了解你做的事,你作为协作方你更需要主动走出去,推销自己的想法和产品。
有时每个季度彼此互相沟通下项目规划,预期下个季度要支持的事项,以及同步下上个进度的总结等,这些都是能更好理解双方的事情,也能对齐彼此的优先级。
撕逼是正常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先提前准备内容,做好信息的搜集和准备,再看看从自己角度去看哪些需要做改善。
撕逼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解彼此的表达差异,看哪些事情需要下一步做推进,而不是仅仅在争吵这个事情谁来负责。
你撕逼后则内部多沟通,你该怎么去建立信任可以重新做,而不是继续埋头做事。
PS:欢迎关注公众号:张仪说,《跳槽指南30讲》文章已陆续更新。
大厂产品负责人,十年互联网经验。深度分享互联网求职,个人成长与产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