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研究生(非985 211)求助

各位佬,我现在结束研一,想学技术了,选择大模型应用微调方向还是C++ 或者 Java后端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大模型就业方向主要有两个:大模型应用和基座大模型。基座大模型的特点是要求高,招收的人数少,真正做基座的公司也不多。所以大模型应用反而是大部分同学实际工作的方向,大模型应用的覆盖范围广,相对要求低一些。🌟大模型应用的方向:✅搜索推荐广告:生成方向,比如自动化生成图片和视频;文本方向,比如相关性;其他方向,比如搜索推荐中的召回,重排序;✅AI 原生方向:主要是基于大模型出来的新 app ,比如豆包,元宝,夸克, Kimi 等;·和 LLM 更加匹配的方向:比如智能客服,比如 chatApp ;✅传统行业:很多传统行业,比如食品公司,MCN公司都在做 AI 转型,期望 AI 给原有行业带来新的机会;✅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比如宇树智能。🌟大模型应用的要求:1.大模型的基础流程:预训练,后训练等基本流程要了解;自回归和基于 Diffusion 的训练方法;2.RAG :文本拆解的方法;召回模型和优化,排序模型和优化; RAG 模型和生成联合优化;3.Agent :基本原理,比如 Plan , Memory , Tool - Use ;如何优化比如 Tool 的使用, Plan 能力的加强; MCP 协议的原理等;4.多模态:多模态大模型的基本方法,领域内多模态能力如何加强🌟大模型应用招聘要求:2025年,任何方向,要有项目,且有一定的深度或者创新;或者本人的简历很好(比如 Top 985,论文等)。📳对于想求职算法岗的同学,如果想参加高质量项目辅导,提升面试能力,欢迎后台联系。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写在前面:今天是在牛客的Last Day了,早上来到工位总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不由得回想起了这段旅程开始的地方。本科毕业答辩随着一纸终稿画上句号,研究生院校官网的录取名单也悄然揭示了我未来三年的去向。5 月到 9 月,属于研 0 的整整四个月暑假如约而至,仿佛也要像我备战考研时的规划那样,顺利地铺展开来。追剧、旅游、开黑,沉浸于兴趣的世界,甚至去思索那个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些,原本都是我清单上的选项。然而,在这份轻松与期待的背后,我的内心却悄然萌生了另一种可能性。从对 AI 的一无所知,到系统学习 ML、DL,再到用它完成我的毕设,甚至成为复试中的加分项,这段意外开启的旅程点燃了我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好奇。我开始思考:如果能更深入地探索一次,看看大模型还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会不会比短暂的休憩更具意义?于是,带着一丝不安,更多的是好奇与冲劲,我开始在牛客APP上,海投实习简历,其中就包括牛客的算法实习。直到现在都觉着在牛客投牛客的实习,也是一种新奇的思路。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第一轮 AI 面试的邀请。节奏之快,超出预期,也让我意识到——这可能不只是一次试探,而是一场真正走出舒适圈、迈向更大世界的开始。顺利通过AI初面后,我迎来了 mentor 的技术面试。起初还有些紧张,但当话题转向我的项目实践,我的眼神开始发亮,也感受到对方在认真聆听我对技术的热情与思考。幸运的是,这份真诚被 mentor 捕捉到了,我也顺利加入了牛客算法团队。这段实习像是一场高度浓缩的职业预演,也像是考研旅程之外另一种深度成长的延续。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到大型模型工程实践中。那些曾在顶会论文、GitHub 热榜和 Hugging Face 上看到的词汇,如今一个个落入我的 IDE 和终端,变成我每天调试、部署、思考的真实内容。Prompt 工程、前后端联调、大模型、开源项目实践……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正在亲手参与塑造 AI 应用的一份子。更难得的是,我遇到了非常优秀的 mentor。他不仅在技术上耐心引导,更用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他对工作的专注、对问题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这段经历带给我的,不止是一段实习记录,更是一份对待技术、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热情。于是,这个暑假,我为自己写下了另一份“答卷”:我来到了一座包容的城市,完成了一段难忘的实习旅程,收获了一次向真实世界靠近的机会,也更坚定了我继续探索 AI 世界的方向。这个暑假,比计划中更精彩,也更有意义。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