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品牌岗的捞我面试…推进的全是营销类销售类零售类 可是我两段品牌公关实习啊阿啊阿啊阿啊真的求求了 给我品牌公关也来点面试吧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10-21 12:21
已编辑
浙江理工大学 销售工程师
截至上周五,鼠鼠我从9月初秋招已经投递了大概60份简历,投递量不算特别大,都是官网一个一个填简历投的。面试一共15场左右(算上3个AI面试),其中美团hr面挂,京东2面挂,美的3面终面挂,还有的AI面完就挂和一面挂。投递岗位大多第一志愿销售工程师,第二志愿技术支持,大多都是投了就石沉大海,约面的也感觉有点像KPI。美团10.10投递,10.11突然电话面,没准备所以面得稀烂但过,10.14早上二面下午过,10.15早上hr面下午回到人才库,流程快得让我怀疑是不是部门没有人面,所以把我拉来当KPI。京东也是一样,10.14一面好几个技术问题都没答上来也稀里糊涂过了,10.15二面倒是感觉还行,泡了两天挂了。美的时间线记不清了,流程整体也很快,群面都没说几句话就过了,终面完泡不出来,又回到二面评估了。美团是城市大客户合作,京东是新锐之星技术支持,美的是区域服务经理,都是一些相对不那么热门的非技术岗,刷KPI的可能性会不会比较大?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类似的感觉。鼠鼠我现在在犹豫要不要再修改下简历然后弄个销售相关的项目,还是说继续海投?现在觉得目前的这个秋招形式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大佬offer打牌,也有人辛苦老半天颗粒无收。感觉秋招就想开盲盒,除了面试结果根本没有什么正反馈。我的竞争对手是什么bg?他们的整体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在整体中又是如何?我的简历在候选人中是什么水平?这个岗位到底有多少人面试?面试官如何看待我的表现?我到底哪些地方答得好哪些地方答得不好?这个岗位表现最出色的人到底有多厉害?中学时代的考试都可以知道具体的对错,但是现在只能知道一个结果,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调整。学校整天吹嘘就业率多高,真想问问导员到底正经就业了多少人?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到底多少人?进入中厂及以上的比例有多少?都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收到offer的?秋招到底有多少人找到工作了?学校今年又扩招了,最近正在举办社团纳新活动,看着一大批韭菜开心地憧憬自己的校园生活,未免感到悲哀。当年我也是这样充满向往,现在秋招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之后已老实,学院也只顾搞着一些形式主义的教学评价之类,完全不把学生的死活放在眼里。中国高校的教育体系早已崩塌,少数大佬能靠自己卷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大多数人什么也没学到就稀里糊涂的进入了社会,这也许是秋招使大多数人都陷入迷茫的原因吧,92的比例毕竟只占一点,大多数人的困境应该与我相同。不过好在也遇到了比较好的面试官,上周五面大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听声音就很知性的面试官,虽然没开摄像头感觉很像KPI,但是本来只有15min的面试,就我不足的地方给了一些建议,大致是说我需要学习很多销售相关的知识,去看一些相关的课程,去用更多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对销售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相关的技能匹配度,而不是空口说自己有多想做销售,或者是仅仅结合自己的技术支持经历以及对销售的一些理解,这些无法体现自己相较于他人的竞争优势,而且本身我自己确实也没有销售相关的实习经历,在销售思维和方法论上也确实有所欠缺。另一个是今天下午刚投递了德施曼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岗位,hr姐姐就打电话来做了简单的了解,问我为什么想做销售,以及告诉我没有垂直的实习经历,简历很难过业务部门的初筛,建议我多关注技术支持岗位。父母都希望我考研或者考公,我本来想走开发岗,做了技术支持的实习以后感觉没啥前途,想转B端的销售,投了挺多不是石沉大海就是KPI,只能说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难度只有三种:大、非常大和非常非常大,基本不存在什么竞争小的岗位。唉,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难道真的应该继续做技术支持吗?感觉很多市面上的非技术岗门槛都不高,只要学学就能干,只是能做到什么高度取决于个人水平,但是现在没有垂直的经历连入行的门槛都够不到,根本没有尝试的机会。都说年轻人要多去尝试各种岗位,不断试错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笑的是社会根本不给你试错的机会,没有垂直的经历连简历都过不了,如果经历太多又会觉得你不稳定、没有方向、不想深耕一个行业,说到底还是人太多了,要是只有100万毕业生企业就老实了,这变态内卷的时代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被变态的社会评价体系绑架的中国人一辈子都在上岸。这几天唯一的好消息是数字货币小赚一点
投递美的集团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2022 年的深秋,当时的我当时手里已经握着几份 offer但还没有正式签署三方,某一天下午手机收到云和恩墨 HR 小姐姐的微信 —— 在两轮面试结束后,她专门用语音跟我解释公司的销售管培生培养体系, "我们希望每个毕业生在公司都能通过一对一带教像海绵一样吸收养分,快速成长,而不是一开始就被业绩压得喘不过气。" 最终我选择了这家在数据技术领域深耕了十数年的公司,也让我在正式入职两年多之后的今天,可以确信的说这是一场合适的,恰到好处的双向奔赴。1、实习与培训2023年春末,学校的事已基本忙完,正式入职前我询问公司是否可以提前实习适应一下,得到了HR的肯定答复。记得第一天推开办公室的门,看到区总和隔壁工位的销售同事在热烈的讨论某金融客户的数据迁移方案。没有想象中的层级隔阂,旁边工位上堆满了A4材料,还有两杯瑞幸,空气中飘着淡淡拿铁香,让我这个穿着新买职业装的 "愣头青",瞬间没那么紧张了。正式入职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联合创始人亲授3天的业务能力培训课。讲到销售方法论时,他会举很多实际销售场景的经典案例,还有自己早年拓展客户的案例,慢慢为我打开了销售思维的大门。后面还有一系列的产品知识培训,销售案例分享,售前业务知识培训,商务礼仪知识培训等等,有理论也有实战演练,确保我们新手小白能学有所获从容应对。2、导师带教入职后分配的导师张哥,是我眼中的 "数据技术百科全书"。他带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灌输产品知识和销售理念,而是递给我一本手写笔记本,交代我"尽量把每次陪访的客户痛点记下来,就像记日记一样。" 后来在跟着导师和资深同事们跑客户的日子里,我见识到了很多教科书级的需求捕捉和挖掘提问。这样的陪访和交流让我明白, toB 销售的核心从来不是单向的推销,而是要首先成为客户的 "需求翻译官",成为能为客户痛点把脉切脉的“医生”。记得第一次独立准备金融客户的方案,我对着复杂的产品技术文档熬到凌晨,却始终抓不住重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张哥发消息,没想到他立刻打来电话:"别只盯着技术参数和方案,想想客户最近年报里提到的数据风险防控的关键需求。" 在他和技术同事的指导下,最终我把客户最紧迫需求的技术点转化成为了我司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具象化表达。前半年无业绩压力的 "保护期",是公司给新人的温柔缓冲带。除了导师,我也跟着不同行业的前辈跑不同行业领域的客户,笔记本上记满了各行各业的 "数据密码",这些一线积累,让我在开始独立拜访客户时,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主动提问的对话者。用导师的话说,我算是新人里面很快完成从 "跟跑者" 到 "同频者"角色转变的一个。3、说说公司文化文化这个词很大很宽泛,切身感受却总是让人记忆犹新。比如每周的部门例会,新员工能直接向总监提问,比如老板每次出差来办公室,见面会亲切的问一句适应得如何,最近跟进的客户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团队氛围的平等与包容,让我这个职场新人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技术部门的同事会主动给销售同事讲解产品原理和逻辑, 80、90后的同事们会在午休时分享客户谈判的 "踩坑经验",毫无保留。在这里,只有简单友好和谐的同事,没有勾心斗角的上下级,大家既是工作伙伴,更是能并肩闯关的朋友。即便是在销售体系,内部也是风朗气清,没有复杂的、晦涩的人际关系和客户关系,自上到下,大家都是以优质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客户,成就客户为第一要务。这也为职场小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纷扰和麻烦。4、未来,用成长作答如今的我,从初入职场的紧张忐忑,到现在能自信地与客户探讨需求和解决方案,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给的试错空间,鼓励我主动跟进感兴趣的行业,支持我带着想法参与项目讨论。我也渐渐懂得,公司期待的 "皮实韧劲",不是盲目适应,而是带着好奇心主动探索;"结果导向",不是功利追逐,而是以成就客户为最终目标的长期主义。也许它不及大厂,但它给了当初作为新人的我合适的、滋养的土壤,能让毕业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拔节生长。它不会把新人当 "螺丝钉",而是不断给予资源和机会,把毕业生看作 "潜力股"去培养。现在的我能做的,就是用每一次专业的服务、每一个真诚的方案,反哺我职场人生的第一个伯乐,我的梦中情司云和恩墨。我想,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如此这般双向奔赴的结果吧!
云和恩墨公司氛围 7人发布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