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校招 3.5 年,记录下这三年的成长点滴(欢迎学弟学妹们投递)
楼主是 2022 届的计算机专业应届生。秋招那会儿把主流大厂几乎都跑了一遍:快手、阿里、字节的 offer 都拿到了,也陆续收到不少 SSP,最高的时候手里有 70W+ 的包。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算是那一年挺幸运的样本了。
但真正进入抉择阶段,我其实没有纠结太久,因为最终促使我选快手的核心理由只有三个:主管、方向、以及整体薪酬体验。今天正好借这个帖子聊聊我当时的思考,以及入职两年后我看到的东西,给还在犹豫的同学一些参考。
一、为什么选择快手:先是“人”,再是“方向”,最后才是“钱”
1. 第一点:主管比团队更重要,甚至决定你的职业上限
面试快手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真正在沟通技术问题”的体验。主管的问题很精准、能抓到我项目经历里的关键点,讨论过程平等、有逻辑、有深度。不是那种“我来考你”,而是“我们一起拆解一个技术问题”。
这一点对比我在字节面试的体验真的是云泥之别:字节面试官整体风格更强势、节奏快、压力也大,整个氛围更像是单向审视。
入职后,我对“选择对主管”这件事的认知又进一步加深——我们组成员普遍稳定,待了六七年的不在少数。过去一年里真正离职的只有一个同学(跳去字节,涨幅 50%+,具体的没说)。从我同届朋友的团队更迭情况来看,这种稳定性非常罕见。
后来和 +2 做 one-one 时也确认了一点:我们主管在上面老板那里是挂号、信任非常高的那种类型。能带稳定团队的人,本身就是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强结合。
对校招生来说,跟对人远比“入职哪家公司”更关键,这是我现在回头看特别想强调的一点。
2. 第二点:方向的成长天花板,决定你 3~5 年后的竞争力
我暑期实习是在阿里云。虽然平台大、体系成熟,但当时我很明显能感受到那个方向已经比较稳态,往前走的空间相对有限。你会觉得“做一年、两年也许都差不多”,成就感不高。
而快手这边的方向无论从深度还是未来空间都明显更扎实、更前沿。
我第一次跟主管深入聊方向时就很受冲击:
他不仅讲“我们在做什么”,还讲“为什么这么做”、“未来三年想把东西推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关键技术点现在业内还没人解决”。
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
这里不是让我来填坑,而是让我参与把方向往前推。
更重要的是,我们方向能做到国内 TOP1 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人多”或“资源多”,而是因为主管对技术的要求非常极致:
- 不允许糊涂账的架构
- 不接受短期能用但长期有债务的方案
- 关键链路必须追到性能极限
- 设计必须要能支撑未来两三年的演进
- 有潜在风险的技术点必须提前解决,不留隐患
正是这套文化把团队整体拉上了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平线。
你能感受到一种氛围:
不是为了 KPI 做项目,而是为了做成行业最强的系统。
这在大厂里反而并不常见。
也正因为这种追求极致的文化,校招生不会被扔去做边角料,而是直接参与核心工程。我入职第一年就真正做了几个能写进简历、甚至放在行业分享都不丢人的模块。
对职业早期来说,这种经历非常值钱。
3. 第三点当然是钱,但钱更多起到“让决定更确信”的作用
快手给的不是我当时最高的 offer,但已经在一个非常舒服的区间了。并且:
实习直接全薪还不扣税,这体验真的是爽到飞起。
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比这更有幸福感的事情了。
综合来看,我其实在前两点确定之后,薪资已经不再是首要因素,只是让我对最终选择更加笃定。
二、入职后的真实体验:核心工作、成长曲线陡、技术选择自由
进入快手后,我总体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成长速度比我预想得更快。
具体来说:
- 校招生不做杂活,核心模块敢放手交给你
- 若某位导师给校招生安排过多非关键任务,会被主管在周会上直接点名
- 技术选型非常自由,不会被“历史债务”限制住
- 想调研前沿技术、想做探索性的事情,主管都会支持
- 对方向感兴趣还可以申请 rotation
- 团队技术视野非常高,最近在系统性投入 AI Infra
你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强的技术氛围:
做事不是图快,而是图好;不是图完成任务,而是图把事情做到业内 benchmark。
而真正形成这种氛围的根本原因,就是主管对“极致”的追求。
我现在很笃定地认为:
我能在职业前两年就接触到国内 TOP1 的基础设施项目,就是因为跟到这样一个老板。
这种文化会逼着你变强,也确实能让你变强。
写在最后
如果你对容器、虚拟化、AI Infra 等方向好奇,我非常建议把快手列为一个重点目标。
这不是一句“欢迎大家来快手”的企业口号,而是我入职两年后很真实的体验:
这是一个适合想不断变强的人长期生长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岗位方向、具体团队,或者希望走内推,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一起聊聊。
内推链接:https://campus.kuaishou.cn/#/campus/jobs?code=QEVVmAm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