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碳化硅功率半导体行业市场调查与投资建议分析-LP Information
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属于宽禁带功率器件,具有高击穿电压、低导通与开关损耗、快速开关能力以及更好的热性能。主要产品类型包括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SiC MOSFET(平面与沟槽/沟道结构)、部分场效应/结型器件(JFET)、裸片(bare die)、离散封装器件以及集成的SiC功率模块(半桥、三电平等)。按电压等级可划分为中低压(≤600 V)、中压(600–1200 V)与高压(>1200 V,直至3300 V及以上)产品线;按器件形态又分为裸芯片供模块厂使用、离散封装供电源厂或车规应用,以及集成模块直接面向整机。
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技术制胜:效率变革正在加速
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显著提升功率电子系统的整体性能:更高的开关频率、更低的损耗、更强的热管理能力,从而使系统能量密度更高、散热系统更轻、更小体积。这一效率优势意味着,从整车逆变器、车载充电器到大型储能逆变器、轨道牵引系统,SiC器件正在取代传统Si器件。从产业角度看,技术变革不仅改变了“器件规格”的竞争,更在系统角度推动“功率电子升级路径”的重新梳理。厂商需要具备从材料、器件到封装、模块、系统验证的全链条能力,才能真正把效率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爆发性增长:市场空间正在打开
根据 LP Information 2025 报告, 2024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大约为4766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18664百万美元,2025-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1.3%。
这表明行业正进入从“技术导入期”向“规模扩张期”转型。对于整车厂、系统集成商、封装制造商而言,这不再是边缘替代,而是大规模量产、成本下降、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的阶段。此刻,谁能抢先建立规模化生产、谁能率先实现成本下沉,谁就有望占据先发优势。
模块化与平台化:从单器件到系统解决方案
行业竞争模式也正在升级。过去,SiC市场主要围绕MOSFET或二极管元件展开,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提供以SiC为核心的模块化、平台化方案——包括SiC 功率模块、高电压封装、系统级认证、热管理集成、软件监控服务等。客户需求从“给我一个器件”转变为“给我一个可立即应用、可靠、认证齐全的功率平台”。这意味着厂商能力必须覆盖更多维度:器件性能、封装设计、系统集成、可靠性测试、服务支持。能够提供“组件+模块+服务”一体化能力的供应商,将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话语权。
行业集中化趋势显著:门槛提升
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涉及高纯度晶圆、生长工艺、器件制造、封装热管理、系统验证、车规/轨道级可靠性认证等多个高门槛环节。随着市场发展,行业逐渐呈现“少数龙头厂商主导”态势。例如,Infineon 、ROHM 、ST 、Wolfspeed 等已成为标杆。高技术门槛、高资本投入、高认证要求,使得中小厂商若无差异化优势、无客户渠道支撑,将面临淘汰风险。对于想抢占市场份额的企业而言,平台能力与生态构建变得尤为关键。
区域格局:传统强区稳固,亚太崛起迅猛
北美、欧洲依旧在高端应用(如轨道交通、高压直流输电、大功率工业驱动)保持优势;但亚太地区(尤其中国、印度、东南亚)正成为增量重地。当地新能源汽车渗透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且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从地域看,这是一场“传统高端市场+增量突破市场”并行的全球竞赛。对于供应商而言,既要稳抓欧美高端客户,也不能放弃亚太爆发点——贴近客户、贴近需求、贴近本地化配套,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成本下降与盈利模式变革:硬件卖货转向服务赋能
虽然SiC器件成本在下降,但仍高于传统硅器件。用户已从单纯关注器件成本,转向关注“总生命周期成本”(TCO):包括系统效率、散热架构、小型化、可靠性、维护成本等。厂商盈利模式也在转型:从“卖器件”向“卖模块+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转变。例如,提供功率模块打包解决方案、提供可靠性监控、提供生命周期服务等。对于市场营销经理、投资人而言,这意味着硬件只是入场券,服务化、数据化、平台化才是长期赢利之道。
文章摘取路亿市场策略(LP Information)出版的《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市场增长趋势2025-2031》,本报告将深入分析当前美国关税政策及各国的多样化应对措施,评估其对市场竞争结构、区域经济表现和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