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汽车电机铁芯市场约占全球的50%
汽车电机铁芯特指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部件,由高导磁性硅钢片叠加而成,承担引导磁通、减少损耗、建立强磁场的关键功能,直接影响电机效率、功率密度及散热性能。随着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低损耗的需求升级,驱动电机铁芯的技术迭代成为行业革新的核心方向。
二、供应链结构与上下游关系
上游:原材料以硅钢片为主,非晶合金、软磁铁氧体等新型材料逐步应用,企业正开发更薄硅钢片(如0.1mm以下规格)以提升效率。
中游:铁芯制造涉及冲压、叠片、绝缘处理等工艺,技术壁垒集中于叠压精度与结构稳定性。
下游: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市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8.7万辆,销量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直接拉动电机铁芯需求。

三、全球市场现状与区域格局
市场规模: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电机铁芯销售额达24.97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51.42亿美元,2025-2031年复合增长率11.0%。
区域分布:中国占据全球50%市场份额,预计2030年占比提升至54%,成为全球最大需求市场。美洲、欧洲、亚太(除中国)、中东及非洲市场占比分别为22%、18%、6%、4%。
增长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2023年产销同比+35.8%/+37.9%),但2024年起增速趋于稳定,未来市场将转向技术升级驱动。
四、主要生产商与竞争格局
Mitsui High-tec(日本):全球硅钢片材料龙头,技术领先于超薄硅钢片开发。
苏州范斯特(中国):专注新能源汽车电机铁芯,2023年国内市场份额12%。
川电钢板加工有限公司(日本):高端联锁铁芯供应商,客户覆盖丰田、本田。
江苏联博精密(中国):粘结铁芯技术突破者,2024年产能扩至500万套/年。
POSCO(韩国):非晶合金材料研发领先,与现代汽车合作紧密。
竞争焦点:材料创新(如自粘结技术解决超薄硅钢叠压难题)、工艺精度(叠片误差<0.05mm)、成本管控(东南亚本地化生产)。
五、政策环境与合规挑战
美国关税政策: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成本激增(关税提升至25%),倒逼供应链重构,企业通过“区域制造中心+本地化生产”模式(如墨西哥、东南亚建厂)降低风险。
欧洲市场准入:欧盟碳关税(CBAM)2026年实施,要求铁芯生产全流程碳足迹追溯,推动企业采用绿色硅钢材料。
国内政策:中国“双积分”政策强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间接支撑电机铁芯需求。
六、市场趋势与未来展望
技术趋势:
材料端:非晶合金、软磁铁氧体渗透率提升,2025年预计占市场份额15%。
工艺端:自粘结技术成为主流,解决超薄硅钢叠压难题,提升电机转速10%-15%。
市场趋势:
区域多元化: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年增速超15%,中国企业加速布局。
品牌升级:从“低价竞争”转向“技术-品牌双驱动”,2025年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预计达30%。
风险与机遇:
风险:国际贸易规则重构(如WTO改革)、原材料价格波动(硅钢片占成本40%)。
机遇:数字贸易兴起(如AI驱动的供应链优化)、“一带一路”区域协同(金砖国家产能合作)。
七、行业前景与投资建议
短期(2024-2025):企业需完成供应链本地化布局,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技术投入聚焦自粘结工艺与超薄硅钢片。
中期(2026-2028):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品牌溢价形成,建议关注江苏联博、苏州范斯特等技术领先企业。
长期(2029-2031):全球市场规模突破50亿美元,中国份额超50%,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将通过并购实现全球化布局。
投资建议:优先配置具备技术壁垒(如自粘结工艺)、区域多元化能力(如东南亚建厂)的企业,警惕关税政策进一步收紧风险。
《2025年全球汽车电机铁芯行业总体规模、主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排名》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汽车电机铁芯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