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之殇与资本退潮:Babycare要在存量市场杀出条血路

全球父母对高品质、合理价格母婴用品的共同需求,为中国母婴品牌出海创造了机遇。

10月11日,Babycare在中国香港的首家门店落户于维多利亚港畔的地标性商业体K11 MUSEA。今年9月至10月期间,Babycare以“25店齐开”的节奏加速扩张,全球门店总数已突破260家。

在此之前,Babycare的“明星产品”紫盖湿巾已进入日本市场约8000家线下门店,覆盖阿卡将本铺、西松屋、松本清以及7-ELEVEn等主流零售渠道,也成为首个进驻日本本土7-ELEVEn便利店系统的中国母婴品牌。

与此同时,Babycare也将业务拓展至迪拜中心等全球顶级商业综合体,逐步构建国际化零售网络。然而,尽管开局积极,Babycare的全球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真正的本土化深耕与可持续增长并非易事。

全球化“闯关”不易

在中国母婴行业,Babycare是一个长期处于高光与争议双重包围中的品牌,其高调出海的举动,也因此备受关注。

一方面,母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安全,而Babycare高度依赖的代工模式,恰恰是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最为脆弱的环节。

以日本市场为例,母婴产品不仅受《家庭用品安全法》等法规的严格约束,更在化学安全、工艺细节和产品理念上设有极高的隐性标准。尤其是湿巾、水杯等亲肤、入口类产品,日本消费者对品质的敏感度远超功能本身。

而被消费者称为“母婴界的南极人”的Babycare,多数产品均由豪悦护理、洁雅股份、上海宠幸、江西旺旺等多家代工厂生产。这种模式下,品牌方难以对全链条生产环节实施精准把控,不同代工厂对质量标准的执行差异,直接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安全隐患屡有发生。

2025年7月,有消费者反映在Babycare AIR系列纸尿裤中发现黑色尖状异物;2024年4月,其托比恐龙牙刷和Free减压背带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被市监局通报;2024年11月,其婴童豆豆床品套件因PH值不达标再登质检黑榜……

Babycare频发的质量问题,不仅冲击着品牌信誉,更在法规严苛的海外市场埋下巨大风险。

另一方面,与国内市场的分散竞争不同,海外成熟母婴市场的格局早已固化,以Babycare为代表的后来者难以撼动。

以日本市场为例,其竞争烈度远超国内。一方面,渠道高度集中,西松屋、阿卡将两大零售巨头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几乎垄断了线下流量入口,为新品牌设置了极高的渠道门槛。另一方面,品牌信任根深蒂固,尤妮佳、花王、贝亲等本土品牌在纸尿裤、奶瓶等核心品类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总之,全球化是Babycare必须面对的命题,但成功“闯关”远非易事。除了要应对不同市场的政策与文化壁垒,Babycare更需从根本上重构其品质控制体系,逐步摆脱对纯代工模式的依赖,并在品牌价值层面与国际对手展开竞争。

IPO受阻,争议频频

Babycare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爆品驱动、资本加持、全品类扩张”。

2014年,创始人李阔凭借其工业设计背景,推出基于中国人体工学的婴儿背带,以差异化设计切入母婴市场。此后,品牌迅速依托OEM/ODM代工模式横向拓展品类,2016年推出奶瓶,2017年上线湿巾,2018年进军纸尿裤领域,至2020年已基本实现除奶粉外的一站式全品类布局。

据公开数据,Babycare全渠道累计用户已达4500万,会员超1000万,天猫官方旗舰店粉丝数突破1600万,连续五年蝉联天猫618母婴行业店铺销量榜首。

然而,这条高速扩张的道路如今正面临严峻考验:IPO进程悬而未决,营销争议频频不断,曾经追捧的资本也开始退场。

一来,作为曾受资本追捧的明星项目,Babycare的上市之路如今充满不确定性。

早期,Babycare大规模扩张后很快获得鼎晖投资、华兴资本等机构的多轮融资,估值一度攀升至约30亿美元;2023年,Babycare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拟募资3–5亿美元。然而,截至2025年初,尽管已完成五期辅导,其上市进程仍未见实质性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鼎晖投资、华兴新经济基金等机构已于2024年底退出股东行列。资本耐心的消退,不仅加剧了其资金压力,也为品牌未来的战略持续性蒙上阴影。

二来,Babycare曾以出色的营销见长,但过度追求话题性使其屡屡“翻车”。

2023年,Babycare推出的“爸爸哺乳神器”被质疑为营销噱头,并未真正推动育儿责任共担;2024年,Babycare“今天别叫我妈妈”活动被指否定母职价值;2025年,Babycare推出“不只为妈妈设计”企划,宣传语“所有母婴品牌,都应该叫父母婴品牌”引发广泛批评。

这一系列操作显示,Babycare品牌在试图迎合年轻父母价值观的同时,缺乏对母婴群体,特别是母亲真实情感与付出的深刻共情,不断消耗着用户的好感与信任。

三来,Babycare引以为傲的全品类战略,虽然在初期迅速打开了市场广度,但广而不精,遭遇垂直品牌强势分食。

例如,在孕产细分领域,嫚熙凭借专业定位占据用户心智,连续8 年蝉联母婴孕婴赛道 TOP1;在儿童零食品类,小鹿蓝蓝等品牌快速崛起,2025年上半年小鹿蓝蓝卖了4.37亿,同比涨13%。这些垂直品牌凭借更聚焦的产品研发、更精准的客群沟通,不断蚕食Babycare所依赖的流量大盘。

毫无疑问,唯有解决以上根本性问题,Babycare才能重获资本与市场的长期信心,完成从“网红”到“长红”的关键蜕变。

存量厮杀,何以突围?

新生儿数量持续探底,母婴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中国母婴行业寒意弥漫,以Babycare为代表的全品类母婴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生儿数量约为902万,相比2023年的918万减少了16万。按照这一下降趋势,2025年新生儿数量很可能跌破850万大关,创下近40年来的新低。

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已成为母婴品牌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母婴消费规模已达到3.46万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4.68亿元,而到了2026年或将达到5.02万亿元。

对于Babycare这样依靠全品类、大规模流量驱动的品牌而言,过去的增长范式已然失效。它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分到更多蛋糕”,更是如何在“不断变小的蛋糕”上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首先,重塑信任,将品控提升至战略高度。Babycare亟需从代工模式中跳脱出来,通过入股核心工厂、建设自有产线、引入第三方透明质检等方式,重构供应链与品控体系。唯有将“安全可控”从口号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现实,才能重建品牌信任的基石。

其次,深度共情,从“教育用户”到“理解母亲”。Babycare应彻底告别制造对立、博取眼球的营销方式,真正沉入用户场景,理解当代母亲的真实情绪与需求。营销活动应聚焦于赋能母亲、肯定母职价值,成为她们育儿路上的支持者,而非价值观的说教者。

再有,价值延伸,从“母婴产品”到“家庭解决方案”。

在新生儿数量下滑的背景下,提升单客全生命周期价值至关重要。Babycare可逐步将业务延伸至孕产阶段及3岁以上幼童领域,甚至探索“母婴+家庭”场景的融合服务,通过更深度、更长周期的用户运营,增强黏性与复购。

对于Babycare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唯有回归本质,以可靠的产品、真诚的沟通和持续的价值创新,才能在这场存量竞争中赢得信任、穿越周期。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牛友
11-03 16:4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