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3000+份学生简历后,我想说:别再手动调格式了
说实话,大多数简历让我在3秒内就划走了——不是因为候选人不够优秀,而是他们的努力,根本没被看见。
最常见的场景是:简历写满一页,密密麻麻全是“参加XX社团”“学习XX课程”“协助完成XX项目”。看起来很充实,但当我问自己:“这个人能为我们的岗位解决什么问题?”答案往往是:不知道。
很多同学以为,简历是要“展示自己多忙”,但其实,HR要的是“你能带来什么价值”。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校园公众号经历,
一份写:“负责公众号运营,发布推文,参与排版。”
另一份写:“独立运营学院公众号(粉丝3000+),通过选题优化+封面测试,3个月内平均阅读量提升120%,单篇最高转化27人报名校企活动。”
后者哪怕排版简单,我也会放进面试池。因为TA让我看到了问题意识、行动力和结果导向——这正是职场最需要的底层能力。
再说一个残酷现实:你的简历可能根本没到HR手里。
现在很多公司用ATS系统(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先筛简历。它会抓取关键词(比如“用户调研”“SQL”“ROI”“Axure”),如果和岗位JD匹配度低,系统直接过滤。我见过不少内容不错但格式混乱、关键词缺失的简历,连我的电脑都没登上。
那学生该怎么写?分享三个HR真正关注的点:
- 匹配度 > 丰富度不是经历越多越好,而是越贴近岗位越好。投产品岗,就突出需求分析、原型设计、数据验证;投运营岗,强调用户增长、活动策划、转化效果。无关经历(比如文艺晚会主持)可以简写甚至删掉。
- 结果必须可感知“提升了用户体验”是空话,“用户次日留存从35%提升至52%”才是证据。没有精确数据?合理估算也比模糊描述强。我们理解学生项目资源有限,但有量化意识,就是专业起点。
- 格式服务于信息别再花三小时调字体了!HR真正在意的是:信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时间右对齐、公司/项目名加粗、每点用强动词开头(如“主导”“设计”“推动”)、控制在一页内——这些细节比花哨模板重要100倍。
我自己也带过实习生,发现那些简历写得好的同学,往往不是经历最光鲜的,而是最懂得“翻译”自己经历的人。他们知道如何把一次课程作业,讲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故事。
最近有位同学用 Aicv简历王 优化后投递,内容结构清晰、关键词精准,一眼就看出和岗位的契合度——但这不是因为工具多神奇,而是她终于理解了:简历不是自传,而是一份价值提案。
所以,如果你正在写简历,请先问自己:
“如果我是HR,看完这段,会相信TA能胜任这个岗位吗?”
别再手动调格式了。把时间花在想清楚“我想让对方记住什么”上。你的努力值得被看见,但前提是——用对语言。
#应届生简历当中,HR最关注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