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栈和堆的扩展方向

在一个典型的现代计算机系统中,进程的内存布局通常如下:

  • 代码段(code segment):存放程序代码
  • 数据段(data segment):存放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 堆(heap):存放动态分配的数据(如通过 newmalloc等动态分配的内存)
  • 用户栈(user stack):存放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相关的数据
  • 内核空间(kernel space):这是操作系统保留的空间,用户程序通常无法直接访问

对于用户栈和堆的扩展方向:

  • 用户栈:用户栈从高地址向低地址增长。也就是说,每当函数调用发生时,栈顶的地址(即新的栈帧的底部)会变小。相反,当函数返回时,栈顶的地址(即当前栈帧的底部)会增大。
  • 堆:堆从低地址向高地址增长。当你通过 newmalloc 分配内存时,如果有足够的空闲内存,系统会返回一个新的、更高的地址给你的程序。相反,当你通过 deletefree 释放内存时,那些地址又变成了可用的。

因此,用户栈和堆在内存中是从两个方向增长的,一般来说,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并在某个点相遇,这就是为什么栈溢出和堆溢出可能会成为安全问题的原因。这种布局方法充分利用了空间,并且可以灵活地适应堆和栈的动态增长需求。

栈帧(Stack Frame)也被称为活动记录(Activation Record),是计算机科学中编程语言实现函数调用(或者更一般的子程序调用)的一种常见策略。它在调用栈中为每个函数调用存储了局部变量,返回地址和其他信息。

一个典型的栈帧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 函数的参数:函数被调用时传递的参数。
  • 返回地址:当函数执行完毕后,程序应该返回到哪里继续执行。这通常是函数被调用的地方。
  • 保存的寄存器值:函数可能会改变某些寄存器的值,这些寄存器的原始值在函数调用前保存在栈帧中,函数返回后需要恢复。
  • 局部变量:函数内定义的局部变量。
  • 栈动态链接:指向调用当前函数的函数的栈帧的指针。这在嵌套函数和异常处理等情况下可能很有用。

函数调用时,会在栈的顶部(栈顶)创建一个新的栈帧。当函数执行完成并返回时,它的栈帧将从栈顶被弹出(删除)。因此,栈的深度可以用来追踪函数调用的嵌套深度,这对于调试和理解程序的执行流程很有用。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09-18 14:40
门头沟学院 Java
多益网络为什么一面完还是等待面试啊,这是过了还是挂了啊
哆嗐网络受缢人:多在小红书 知乎之类的平台看看大家的评价,看看公司是如何对待应届生和老员工的吧。或者看看我的主页😭
我的秋招日记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迷茫的大四🐶:哇靠,哥们,啥认证啊,副总裁实习,这么有实力嘛
一起聊美团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我不行了,我真过不了第二关
码农索隆:嘿,哥们连界面都进去去,更别提玩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